一、成长型思维的概念
2017年,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项“一丹奖”公布首届获奖名单,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摘获一丹教育研究奖。 “成长型思维”的概念,正来源于她的经典作品《看见成长的自己》(英文版原名: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在她看来,一个人拥有成长型思维,将乐于接受挑战,并积极地去扩展自己的能力,而这也是未来发展最需要具备的能力。
德韦克提出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
40年前,从1978年开始,她发起了一项研究,找来一群孩子,出了一系列难度递增的智力拼图。很快,这群孩子形成了两个类型。
第一种孩子,尝试无果后,开始责备自己,“我越来越迷惑了。” “我的记性一直不好。”当拼图的难度不断提高,他们会说,“现在一点也不好玩了。”最后,这些孩子终于受不了了,他们坚持说:“我放弃了。”有的甚至会沮丧到把拼图扔到地上。
而第二种孩子,与之完全相反,他们不仅能坦然接受失败,甚至非常喜欢失败。当拼图变得越来越难,他们不但没有责备自己,还会说:“我喜欢接受挑战。”“题目变得越难,我就应该越努力地尝试。” 当题目变得越来越难,他们没有抱怨游戏变得不好玩,相反,他们还会给自己非常积极的心理暗示,说:“差一点点我就能做出来了。” “我之前就成功做出来了,我还可以再成功一次。”
那之后近40年里,德韦克一直在论证不同思维模式与成败之间的关系,最终发现:思维决定命运。
拥有“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的孩子,遇到挑战时,会自信地认为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因此越战越勇,最终走向成功。
而拥有“固定型思维”(Fixed Mindset)的孩子,通常会束手无策,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运气不足,最终走上截然不同的平庸之路。
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就是从人的角度探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世界的影响各异。
在她看来,人的思维方式其实蕴含了无限的能量。而一个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未来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这个结论,甚至被美国大西洋月刊等媒体评价为“考试驱动型社会的一股清流”,因为孩子学习的内驱力被忽视了太久,而德韦克的这个观点,恰恰让孩子将重点重新放到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心态上。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我们的智商和能力的测试组成的,我们拥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
固定思维的孩子往往害怕失败,担心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聪明、比较笨,而拒绝接受挑战、面对困难,由此他们的发展潜力会受到限制。
而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那些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我们拥有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
那些成功孩子的思维模式就属于成长型的。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智商和能力,相信自己的潜力是未知的,困难和失败只是帮助自己进步的挑战,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
且当孩子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强有力的联结,长久下去,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也就是说,成长型思维模式不但决定了孩子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积极态度,还将通过激发更活跃的大脑活动,提高孩子的智商。
二、成长型思维的认知误区
德韦克发现,不少人所理解的成长型思维,其实是肤浅的,甚至是完全违背原则的。
她把这种误解,称为“假性成长型思维(False Growth Mindset)”,这种误解,最终将误导孩子前进的方向,让孩子越努力越被动。
误解一
孩子的所有努力都应该表扬
德韦克鼓励我们表扬孩子们学习的“过程”——比如努力、策略、专注和坚持等,并把这些因素,关联到孩子日常的表现和学习过程中去,这样能有效刺激孩子产生成长型思维,反过来推动孩子的学习。
但观察不少老师的做法,德韦克发现,他们错把“激发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等同于“表扬孩子的努力付出”,这样就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哪怕一个孩子,苦苦学习了很长一段时间却没有什么成效,老师依然会去肯定他,甚至表扬他。
“没关系,你已经很努力了。”
“你这么勤奋,一定能成功的!”
这就像是给这个在学习上始终不得要领的孩子,颁了个“安慰奖”,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误导那些最需要发展自己学习能力的人,继续自己这种无效的努力。
很多人认为,勤奋是美德,只要孩子努力了,成不成功,不要太在意,但德韦克的观点正好相反:“不是所有努力都值得表扬,除非它能带来成效。”而且这一点,要让孩子们尽早明确领悟到。
“我们当然要保护孩子的自信,但我们更要和孩子说实话。” 德韦克希望家长们、老师们承认,当孩子学习低效时,一味地肯定其努力,很可能让孩子越努力越被动。比起安抚孩子,我们更应该给孩子一种紧迫感,和他们一起去寻找更适合他们的学习策略。
事实上,她在研究过程中接触过的所有善于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老师,都把主要的精力花在帮助孩子摸索策略上,花在让孩子看到正确的策略如何带来成功上,花在告诉孩子们——当他们被困住了,他们要做的不只是努力努力再努力。因为任何不讲策略的努力,其实都是在浪费时间。
误解二
让孩子相信“只要我想就能做到”
“成长型思维”告诉我们,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但德韦克有一个提醒,当我们引导孩子建立自信时,需要帮孩子理清前提,“是,只要你想,就能做到,但前提是你具备了知识、技能、策略和资源。”
我们都在帮孩子设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去追求,去实现,但真正懂教育的人,在设定这个目标后,一切才刚刚开始——接下来,他们会花很多精力,帮孩子找到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路径,而不是开一张空头支票。
很多人觉得,告诉孩子“不是你想就能做到”有点残忍,担心这会浇灭孩子的自信,其实,当困难来临、失败降临,真正影响孩子能不能够自信应对的,是家长们对困难或失败的描述。
如果父母总是急于让孩子放心,说,“不是每个人都擅长数学的,不要担心,你擅长别的事情”之类的话,作为开导,孩子就会慢慢变成“固定型思维”的人,心想,“好的,这是我不擅长的。我不需要太在意。”
但如果父母能表现出“发生这些困难,也在预料之中”的态度,询问,“好的,那这件事情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接下来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和老师聊一聊吗,或许他有更好的建议?”这样,孩子就能明白,“哦,这些能力都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找到适当的方法,在某某方面达到了怎样一个程度。”
误解三
你就是固定型思维
我就是成长型思维
在和全球老师们的交流中,德韦克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当孩子学习没有成效时,有些大人会归因于孩子被“固定型思维”拖累。这不难理解,比起承认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有问题,这样想大人的心里会更好受,好像问题不在自己,也更容易解决。
但他们忽略了,首先,思维模型只是关键因素,而非全部因素,其次,创造一个能激发孩子成长型思维的空间,也是一个教育家的责任。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们能尝试着摆脱自己的“固定型思维”,并找到发展自己能力的真正方法。
而且,一个为绝大多数人所忽略的事实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混合型人格——有时,我们满怀信心,用成长型思维想问题,有时,我们又会变成固定型思维人格,这取决于我们面临的挑战到底是什么——挑战、错误、失败、甚至批评都会影响我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比如当我们尝试了一种新的工作方法却没有任何效果时,当我们没办法鼓励一个孩子爱上学习时,当我们自己把一个经验丰富的教育家相比时……
我们对自己的训练,对孩子的引导,只是让我们的成长型思维细胞更多一些,再多一些,从而使之成为我们的主要思维模式。
“我看过不少老师,听说了这套思维模型没多久,就认定自己就是成长型思维人格。”其实,德韦克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其实这种训练需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有时甚至需要一辈子。”
而要想获得更多的成长型思维,我们就必须正视固定性思维——这是德韦克在澳大利亚的同事Susan Mackie的建议,她建议我们用几周的时间对自己做一个观察,每当我们陷入了固定性思维时,记录下来它产生的原因,先不要急着下任何判断,或者想要走出来,只是观察。
一段时间后,再总结原因——是我们不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还是我们放大了改变可能带来的影响而产生了焦虑?……然后给那个最常影响我们的心理触因,起一个名字,下次它再出现,我们就和这个心理触因聊一聊,接受它,让它为我们挑战新目标时助力,而不是成为绊脚石。
三、放大成长型思维的3个建议
跳出来看,德韦克要提醒我们的,其实就是两句话:
成长型思维并非盲目自信,有策略的努力才值得称道。
每个人都是混合型人格,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放大成长型思维。
3个建议,助您和您家孩子放大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其一,为孩子创建一个“成就文件夹”,这是不少美国中学使用的学生激励方法,让学生分阶段,把自己的相关“成就”收集起来——文件夹的封面上往往还有一幅画,是学生自己画的,表现自己最想要实现的目标。
这些成就,一定要是一个具体的进步,比如真正掌握了一个难搞的知识点,完成了一个原本以为无法实现的目标等。尽可能每天都更新,过一段时间再回顾,不仅能帮孩子总结自己获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还能唤醒孩子更多成长型思维,在接下来更长一段时间里表现得更好。
其二,让孩子建立一个“成长型评估系统”,把孩子实现目标前需要实现的所有条件,都列出来,可以是日记本或者学习清单,用以确保多维度管理学习的进度。这份表,能让学生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实力和弱点,也能让大人在必要的地方提供额外的指导和反馈。
其三,在评价孩子的表现时,用“暂时不行”代替“就是不行”。
芝加哥的一所高中,学生毕业前要通过一系列课程考核,如果某一门课没有通过,成绩就是“not yet”(暂未通过)。试想,如果成绩是“failed”(不及格),学生就会想:“我失败了,完了。”而换成了“not yet”,孩子就会明白,“学习没有到此为止,应该继续努力。”
所以,如果哪一天,孩子垂头丧气地告诉你,“我学不好数学”,你可以回答他,“不,你只是还没有把数学学好。”
四、成长日课
思维模式的转变并不能瞬间实现,需要一个训练和适应的过程,具体该怎么做呢?以下是一份行动清单。平时的语言习惯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模式。这个清单取自培养成长型思维里最经典的几个场景,要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换个说法,换种思维(Change your word,change your mindset )。
01
当我们犯错的时候
换个说法:
I made a mistake.我犯错误了。换成说▼Mistakes help me improve.犯错能让我变得更好。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搞砸了,我是个失败者。变成▼这次错了,以后就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又get一招,yeah!
02
当遇到挑战的时候
换个说法:
I'm not good at this.我不擅长这个。换成说▼I'm on the right track.我正在提高。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做不好这些。变成▼我现在可能做不好,但没关系,不断挑战和学习后会越来越擅长。
03
当遇到困难的时候
换个说法:
This is too hard.这太难了。换成说▼This may take some time and effort.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搞定。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这太复杂了,我不可能完成。变成▼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切皆有可能。
04
感到困惑的时候
换个说法:
I don’t understand. 我不明白。换成说▼What am I missing?我忽略了什么吗?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这对我来说太难理解了。变成▼只要把漏掉的信息找出来,肯定能搞明白。
05
当我们想放弃的时候
换个说法:
I give up.我放弃了。换成说▼I'll us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I've learned.我得试试学过的其他方法。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的能力达不到,只有放弃了。变成▼问题没有方法多,此路不通,换个方法就好了。
06
当我们否定自己的时候
换个说法:
I can't read.我阅读不太好。换成说▼I'm going to train my brain in reading.我要训练我的阅读能力。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没有读书的天赋。变成▼只是训练不够而已,不如坚持练习一段时间看看!
07
当我们觉得自己不够聪明时
换个说法:
I'll never be as smart as her.我不可能像她一样聪明。换成说▼I'm going to figure out what she does and try it.她是怎么做的,我也要试试看。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别人比我聪明,我就是不如她。变成▼学习她的方法,并且认真做,我可以变得更聪明。
08
当我们觉得已经足够的时候
换个说法:
It's good enough.已经挺好了。换成说▼Is this really my best work?这真的是我最好的表现吗?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做得已经足够好了,就这样吧。变成▼也许再努力一点,我就能再提高一些。
09
当我们觉得已经做的很完美时
换个说法:
I can't make this any better.我不能做得更好了。换成说▼I can always improve. I'll keep trying!我还能做得更好,我要继续试试!
也就是换了种思维:
我的能力只能做这么多,这件事这样就足够完美了。变成▼我还要看看这件事有什么可以完善的,只要不断尝试和努力,肯定还能再提高!
在美国有很多学校,都张贴着这九个场景的海报,就是为了时刻提醒大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把到嘴边的话换个说法,其实就是在悄悄地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