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一直很纠结,我对婆婆的好胜过对自己的妈妈,我觉得自己做的很不对。也曾经自责过,也跟妈妈哭诉过。
第一件自己买的1000多元的衣服是给婆婆的,那是一件双面羊绒大衣,刚刚兴起的时候是比较贵的。看着婆婆那么喜欢的神情,小姑子在一旁也连连说太贵,换一件。我二话没说,买了。婆婆乐得不行,那件衣服只有到重要的场合,婆婆才会拿出来,精心打扮一番才穿上。
类似的买衣服的场景比较多,只要婆婆喜欢的,我一般只管付钱。婆婆对我们的好,我也毫不吝啬地在和其他人闲谈的时候说出。婆婆也比较喜欢,在我回家的时候跟我唠家长里短,有时候自己“受气”了,也会和我倾诉。
有时公婆拌嘴,我也会“吵”公公两句,让他让着我婆婆,再把婆婆带离那个环境,出来请她吃个好吃的或者逛逛街什么的。
这些我都是很乐于去做的。但是到了自己母亲那边,我却做不到。
我总是觉得我自己到了公婆那里和自己父母那里,受到的“待遇”不一样。到公婆那里,他们十点左右就开始在厨房忙活,给我们准备大堆的好吃的。倒不是这个饭菜一定有多美味,而是他们的忙活,让我感受到烟火气,感受到温暖。没回回家,他们都去门口的小菜园里,给我们摘一大堆自己种的菜,把根儿也清除干净(估计知道自己的儿媳妇懒,把啥都做的尽善尽美)。我们每回回家都是大包小包,我们带的东西或者是其他亲戚拿的“礼”,他们也会拆开给孩子们拿一堆。
这种富足感真的很滋养我。我现在想来,我可能并不是缺这些东西,但是我缺少这种富足的爱。在公婆这里,我真的有被滋养到。
到了母亲那里,母亲是不下厨的,父亲总是很慢,我不记得他是几点下厨,但是用的电磁炉,做什么都很慢,半天了家里依然冷冷清清。有时候他们会提议去饭店吃,但是我不愿意。我回家,其实就是想感受家的温暖,去饭店吃算怎么回事。
教练跟我说:你分享了很多的生活细节,说明你对母亲的爱是有标准的,现在你从这里抽离出来,你怎么看?
抽离出来!我突然想到,在解决公婆的矛盾时,我是从来不带情绪的,我会公正、理智地去处理;但是面对父母,我做不到。他们的某一些话,某一些经年累月积累的问题,我一听,就开始烦躁甚至是愤怒。我会带着情绪去批判他们,都已经这个年龄了,就不能如何如何吗?
我突然想,为何我会如此。在意!因为我无比地在意!我渴望他们是相亲相爱的,我渴望他们其乐融融,让我回到家以后感受到温暖。我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期待,所以才会有期待无法达成的失落与沮丧。
对于我曾困惑的问题,我也一下子释然了。并不是我给自己贴的标签“我不孝顺”。而是自己的期望无法达成的失落感,让我自己跟他们拉开了距离。
我知道,让父母改变很难。我也不会去要求父母。他们曾经给我的,不管是曾经可能的伤害,还是他们排除万难,为我所做的一切,我都会常怀感恩。
曾经有一个词叫原生家庭。我也曾想把自己的一些缺点归结到他们身上。但是,我已是奔四的年龄,我也学了一些心理学相关的课程。我已长大,我不会把自己的问题归结到“原生家庭”。曾经的他们,为了我们一家更好地生活,已经做了他们能做的所有努力。只是,他们的学识、眼界等等还达不到一定的高度,他们能做的,就是以前他给我们呈现的而已。他们已尽力,那些并不是他们的错。
而今的我,已经长大。我有爱我的老公,有两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有温暖我的公婆这个大家庭。我在这里已经受到了足够的滋养。我现在有能力去爱“我的小我”—那个“内在的女孩儿”,我能看到她所缺失的东西。我不会再去逃避,父母不能改变的,我主动上前。
感恩教练,让我看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层的渴望。我会和她进行链接。让自己越来越好。周末,我会带着父母去旅行,接纳他们的所有。让他们也感受到我的爱。爱出者爱返,一切会越来越好!
期待中的内在小孩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