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余华《活着》,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本身之外的失望而活着,主人公面对着身边所有人的离去,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外甥,但是他还是很坚强地活着,因为活着才有希望。书里也描述了一些我们这辈没有经历过的也无法想象的生活,抗战,炼铁,农村土地大队,工分等等。
我的父亲,80年代出生,就是在那个很苦的时代。
从同村伯伯处听到,爸爸有个外号叫短裤脚,因为他的裤子,从来都是不合适的,从10岁穿到15岁。奶奶家也经常是吃番薯,过年也只有一碗猪头肉,家里孩子多,只够一人一口。
妈妈嫁过去以后,跟奶奶分家,家里连灶台都没有,一砖一瓦,全部都是自己砌上去。夏天刮台风,茅草屋顶这边漏雨,那边漏水。过年,别家都是起锅煮猪头肉,妈妈去借了20块,给我们做点好吃的。那个时代,都很贫穷。家里没有米也没有分到地,妈妈帮大姨家一起种地,分了一些稻子回来,几乎是整年的粮。弟弟生的时候,爸爸兜里就200块钱,130交了费,剩下的钱,根本不够给妈妈和弟弟买营养品。
大约我三年级时,爸爸跟着村里的人出去打工,做卖力气的活。那时候的他,竟然没有想到,卖力气还是赚那么多钱。所以,他开始日日年年,不断地打工。家里从一层建到三层,从自行车到小汽车。爸爸说,这些他以前想都不敢想。
以前结婚呢,只要男方家有口吃的,丈母娘都愿意嫁女儿,所以很多城里小姐嫁到我们村里,村里还有番薯吃。想想现在,要求真的是很多。
可能是真的太穷了,我爸爸最爱吃水煮蛋,他说一次能吃50个。那些大胃王比赛,我觉得爸爸绝对是冠军。他觉得鸡蛋是最好吃的东西,每次我出门,他都会煮几个让我带着路上吃。小时候吃面条,总是把汤和菜吃完,把剩下泡涨的面条倒到爸爸的碗里,把肥猪肉捡出来也给爸爸。
现在的爸爸,没有智能手机,每天早起村子里锻炼一圈,给家人做好早饭,打开小米电视机看越剧和新闻。没事就出去看看,带带外甥,种菜养花,很是惬意。他也很满足。但是他还是很节俭,他每次都跟我说,赚钱很难,花钱很快,攒钱不容易。
我没有体验到太多的辛苦,没有缺衣少食过,从小耳濡目染的勤劳节俭,我觉得很珍贵。
从苦里走过来,才会更加珍惜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