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上台表演小品讲相声的经历让我对舞台没有恐惧,到后来工作面试都因为有这样的舞台经验和伶俐的口齿获得了很多的好机会。同时主持活动,编导企业舞蹈,参加商会都很快成为了圈子里的聚焦人物。跟很多同学和同事的差距往往就是在小时候已经注定了不同。
所以很多的天赋潜能开发得越早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就会越有帮助,在朋友圈里大家都说我是一个正能量满满的人,在家长圈里很多妈妈都愿意孩子们能拥有我身上这样的正能量,这也是我不可替代的卓越优势。
![](https://img.haomeiwen.com/i11097979/f9d19aa58e6903f2.jpg)
这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家族的好的基因让我能够走到现在,同时会拉二胡的老爸和会跳舞的妈妈的文艺基因让我在这方面非常不陌生,非常有变现力。
现在就从三个方面来讲讲演讲口才获得童子功锻炼的经验:
01讲相声的经历--背台词的深厚功底
02演小品的经历--表情丰富情绪饱满的人生
03爵士舞的经历--肢体灵活节奏感十足的能量
第一是我非常喜欢相声这门艺术,不管是从马三立老先生到马季赵炎,冯巩牛群,侯宝林侯耀文侯耀华相声世家到现在的郭德纲于谦,我听过无数的相声段子,不仅让我有了非常幽默的细胞也让我在表演相声的生涯中锻炼了自己的背台词,快速记忆的功底。
所以在我的学业生涯中,只要是跟背诵和记忆有关的考试我都能轻松通过。而且特别是对学习语文和英文有着强烈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
别人不喜欢朗读,不喜欢英文的口语,金口难开,我却能够非常流利地中英文主持。这都要感谢那些年自己孜孜不倦的背台词。
我第一段相声讲的是模仿马季和赵炎的《吹牛》,捧哏是我,所以我台词虽然少却总能把戏给抢了,因为我是控场的,也是抖包袱后负责让观众转折笑出来的关键。
还记得当年有句台词“我上嘴唇挨着天,下嘴唇挨着地,”“那脸去哪里了?”“咱吹牛人就不要脸啦!”经典呈现让我到今天一直记得那个最后哄堂大笑的然后持续了很久的鼓掌。
当然当年也因为这个节目的出彩我们在当年市里的大礼堂享受了2000多人的大场面。而且不断反复记忆台词的经历让我知道了如何能找到台词之间的关联,形象地产生记忆,非常有画面感地呈现,看到文字很多的课文的时候也不会太惧怕。
后来主持的经历经常脱稿主持也是非常地洒脱。
第二是我也非常热爱表演小品,自己从初中时表演哑剧《吃鱼》开始小品的,虽然第一次演出就在全校面前,演完也不知道自己演了什么,但是胆子就是这么大,不要脸的就这么上了节目,结果还获得了个二等奖。那时起我就对自己的舞台易经不光每年都会跟着春节晚会来指导那一年的笑点,更加会根据小品来自我编创出适合的新作品。
这当然要感谢高中时候的班主任,在需要文艺汇演的时候想到了我,推动我出来把几个调皮的小伙伴带上了舞台来绽放。
当然那时候演的小品是非常方言的小品,用我们地道的湖北潜江话演绎了一段厨房里的经典。
从那以后我更加关注小品类的节目,从赵本山,宋丹丹到郭达蔡明,到后来的小沈阳,我们经历了几代笑星的陪伴,逐渐学会了融入生活中的幽默。
到了工作的时代,每次到了节假日有活动的时候,我这个文艺积极分子就会成为团队里的焦点,同时也让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参与组织策划,同时也锻炼了我的领导才能。
第三个舞台童子功来自于爵士舞的表演经历,这段美好的回忆是我大学时的黄金年华。
那个时代正是韩国流行的街舞刚刚开始在中国流行的时候,同时也是我的超级偶像迈克尔杰克逊还在活跃的时候。
现在想起来还得感谢小时候去参加爸爸妈妈一起去跳交谊舞的场合,让我从小就那么容易找到鼓点,节奏,到哪里都会有人让我秀一段,从肢体不协调到非常有动感,我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升级。
身体的平衡能力确实带给了我很多的好处,就连经常去爬山,打网球,踢足球都要感谢我经常跳舞的神经,没有受过什么大的伤痛,因为我的肢体非常有柔韧度和协调感,可以非常巧妙地躲过伤害。
当然舞蹈的舞台感跟小品相声不同,是用肢体的美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才能达到的。一个动作一个范都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得到结果的。
爵士舞带给我最大的不同感受就是他的爆发力,他的结合点,他的时尚酷毙了的衣服,他让我们充满了激情和能量。
写在最后
这一切的发生都在最豆蔻的年华,最能够生发兴趣的时代,过了那一春,真的就很难再有那样的机会了。
现在从事男孩自驱力的家庭教练,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样的跨领域的 融合,正好就符合了国际的超学科体系,让我们生发和探索,让孩子不会因为只是应试而学习,而是因为热爱而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