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骄子”出自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上》:“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天之骄子”比喻极强盛的民族或国家,或有才能的人;现也指骄气十足的人;多含褒义。
过去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记得以前的年代,谁要是考上了大学,那是光宗耀祖的事,这个人会成为全村的希望,未来的就业根本不用发愁。
在60、70年代,那个时候的学生只希望自己能尽快的初中毕业,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去赚钱补贴家里,多数家长并没有想将学生培养成多优秀的人才,因为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而读书又是“消耗品”,所以那时候能上高中已经很不错了。
少数上高中的学生中只有一小部分能上大学,虽然那个时候的高考试题并不是很难,但是没有补课,教育资源落后,跟现在没法比。考大学对于他们来说是出路,难度也很大。所以那个时候能考上大学的都是精英,如果能考上211大学,未来将会前途无量。
因为当时的大学录取人数也很少,精英教育只有少数人能体会到,他们刻苦学习,是在穷日子里过来的,所以很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与此同时,他们会勤工俭学,并且把这个看做成一种骄傲。
过去的大学生虽然生活的条件跟现在比起来天差地别,但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和《陋室铭》里所形容的如出一辙:“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孔子云:何陋之有?”
他们会专心地学习课程,课后会全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大学生活很丰富很美好,个个是“天之骄子”,并且大学生的数量少,所以他们当时就业很吃香。
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
七月的夏夜,小区杂货店门口大爷对弈,围观的我也被大爷如此称呼,实在有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