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标是要尽可能让一个孩子优秀,但教育是最要提防的是求完美的心理。求完美,有时候是一种破坏性的教育行为,因为它是一种反自然行为。大自然原本赋予每个孩子以成长的正能量,只要生长条件正常,都会正常表达,健康成长。在完美期待中成长的孩子,天性被过度训化,其作为独自的自我无法正常舒展,却耗散太多的精力去适应他人的要求。他们可能有时候会自惭形秽,内心冲突不断,正常心理秩序被打坡,气场混乱,负能量越积越多。
一个内心积淀太多负能量的人,最终也许会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在别人看来也许很完美,但其内心则不柔和不自在,是僵硬的、冲突的,较少体会到生活的幸福。
2012年,媒体报道了一个姓郭的年轻中国女孩自杀的事件,引起人们的讨论,小郭是大学里最佳毕业生,华尔街的白领,世界顶级名校麻省理工学院NBA,游学走访35个国家,在学业、商业、艺术、体育等方面表现出色,甚至成为某知名教育培训机构的形象代表……她的死令人震惊,这样一个优秀的女孩子没有理由自杀。当人们对它的自杀原因有种种猜测时,根本的原因就藏在他自己写下的这些文字中:“我非常精确的按照父母的旨意在26岁生日那天办完了我中西合璧的婚礼,并开始准备完美的28岁在顶尖商学院生小孩的计划,生活到这个时候虽然很辛苦,但一直都是所谓的完美,然而关上门回到家里,问题却非常深刻。”据媒体报道,小郭的父母都能力非凡,对女儿一直要求很高,却把小郭一步步送入了死胡同。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即中庸这种道德应该是最高的。用这句话来确立一个恒常的教育标准:即孩子不需要做得更好,在大部分事情上做到大致齐就已经很好。
不求完美,不是一种懈怠,而是一种勇气。人必须先征服自己的自卑和虚荣,才有力量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完美。
不仅在教育上,在一切人与人相处中,包括和自己的相处,求完美都是一种思维缺陷,反求完美必有伤害,接纳不完美才是一种完美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