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来竹实满云州
/宋晓芳
凌晨,发了一个朋友圈,引来无数问号:明师?还是名师?何谓明师?学英姐说:明白的老师不糊涂。甚善!
这一切,源于大同云州教育一场地震式的改革,打破旧格局,革故鼎新,云州父老扪心拭目,翘首以盼。集团校校长王海滨博士,云州一中国敬华校长,为我们细细阐释“明师”之明。
明师者,在明明德;
源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真正的教育之道,是培养光明美好的德行,成就自己,并以此完成教育,彰显明德,发扬明德,在师者,谓之沐浴教化。此其一,抱清迥之明心,修光明之美德,彰明德于四方。
明师者,自知不惑;
自知是一种智慧。能够定位自己的人,才会静定不乱;内不惑于心,外不乱于形。心静不乱,随遇而安。教育人,需要这样一种自我认定的坚笃和清明,惟其如此,方可明于心,敏于行。
明师者,识才善琢;
为师之道,在于因材施教,此为先师之训。然而,我们一直强调因材施教,却忽略了一个根本的前提,“因材”之前,先有一个识才辨才的环节。明师,首先要识别自己手中握着的,是一块璞玉,还是砖头,美玉则精雕细琢,成就其润泽,炫美于高堂;砖头则择地而置,助其稳固奠基,矗立万丈之光芒。没有全然的废材,只有错放的资源。明师之明,首先就是,炼一双火眼金睛,发现美质,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磨炼砥砺不倦,成人成己。
明师者,行光明路;
这里包涵了多重含义,一是选择教育本身的光明特质,二是坚守教育初心的光辉,三是探寻新教改的阳光大道,四是,教育路上结伴同行的磊落情怀。
教育不是急功近利的揠苗,教育不是一个人的苦旅,我们要做“舒服”的教育,有“舍”,有“予”,信于心,服于身。我们要形成在一起有味道,美好生活的文化氛围,明亮,美丽,充满信心。然后才可以说:此心光明,夫复何求!
明师,就是修光明心,走正大路,做有节之士。像竹子一样,狠狠扎根,野蛮生长,不负春秋,为云州教育,再续芳华。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十几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这就是竹子定律。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没有什么人生开挂,只不过是厚积薄发。付出不一定马上得到回报,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扎根、储备力量。
传说,凤凰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非梧桐不止。有凤来仪,修竹满庭,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多年以后的同志,是否抱拳相惜:往事不言愁,余生不悲秋。
2020年9月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