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阳明心学
读‘传习录’ 04 理往何处寻?

读‘传习录’ 04 理往何处寻?

作者: 振之 | 来源:发表于2017-01-18 11:38 被阅读2次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凊,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凊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读书笔记

    徐爱觉得如果至善只是修自己的心,那对于世间的一些事理怕是没办法全部都了解。说白了就是怕这样做没有实用价值。我想现在很多人也都有这种心态,学什么都希望自己所学的能有价值,能给自己带来实际性的好处。阳明先生则玄之又玄说: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显然单单这么说是不能让徐爱信服的。于是又说了:比如对父母的孝、对君主的忠、对朋友的信、对民众的仁。这些不都应该要有些道理吗?这就好像现在很多人不太会谈恋爱一样,总希望谈恋爱应该有个教程才好。对于父母,我怎样做才算是孝呢?比如逢年过节买礼物啊,经常回家看往父母。这不光是徐爱的问题,更是当代社会年青人共同的问题。我们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怎么样才是孝,怎样才叫忠,怎样才叫信,怎样才叫仁。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弄清楚做到这些的方法。有人觉得每周定期给父母打个电话应该就是孝了。那么是不是打电话越频繁就越孝呢?那是不是能天天在家侍奉父母就孝到没边了呢?

    阳明先生给出了一个结论:这种错误的观念由来已久了。

    我们还记得中国有句古话叫:父母在不远游。如果我们以这句话来界定“孝”。我相信我们全中国绝大部分年青人都可称之为不孝。另外,过去先人去逝,子女要守孝三年。这三年要在父母的坟地边上住这叫守孝。按这个标准,我觉得中国已没有孝子了。所谓孝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是在不断变化的,父母对子女的需求也不一样。现在大部分的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成年后出去打拼,获得更好的未来。所以由此可见,所谓的孝并非是某种具体的形式,而是由心出发而生出来的行为与形式。所以如果孝不在了,光做那些形式与表面文章又真的是孝吗?

    我们生活中其实可以见到这种类型的人,他们孝顺父母都是做给别人看的,搏一个孝子的名。父母过生日,他总是会大张旗鼓去张罗,大宴宾客,收礼金,同时让人觉得这个儿子孝愿意给父母过大寿。但是私底下父母缺钱少药了,向他索取一点支助的时候那时候就一副很为难的嘴脸。这种人难道能称之为孝吗?

    但是同样的,是不是只要有个孝心,那么这些方法都可以不讲究了呢?阳明先生说怎么可能不讲究?而是要有一个主次,要先让自己的心去人欲存天理,那么自然就会知道如何去讲究其中的道理了。比如天冷了,你自然就会想父母也会冷,要想办法为父母添衣加被,做好保暖。如果这时要是存着自己的私心,就会想:又要花钱了。那就会犹豫有些事可能就不做了。

    阳明先生所说的去人欲存天理就是要让自己去掉贪嗔痴,让自己的心性存乎天理。自然就知道,为人子要孝、为人臣要忠、为人友要信、为治民要仁。至于方式方法自然就会从最好的出发点展开。说到这里就想到亚马逊总裁索贝斯讲自己小时候一次抖机灵的故事。他爷爷对他说:很多时候善良比聪明重要。阳明先生在这一节中有说到:“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理解成为价值观。要先守定好一种价值观。方式方法、才学知识都是可以在这个价值观基础上伸展开的。才学知识在好的价值观上就能造福于民,而放在坏的价值观上就会祸害社会。Google的价值观是“不作恶”,他们深知自己是把握着这个社会很重要的能力,如果他们要作恶是普通老百姓所没办法抵抗的。

    当然这个理,不光只是内心的孝,不光只是要让自己变得善良。这个理还有很多,去人欲存天理,并不是让自己变成是一个人人可欺负的老好人。当我们读过介绍王阳明的书我们可以发现:自从阳明先生龙道悟道之后,做什么事都顺风顺水一样。平宁王之乱、剿江西匪患,如探囊取物一般。虽然手握军权,但是朝廷对他都不存疑心,官位只升不降。这些都是去人欲存天理悟道之后的一种结果。关于他悟道之后的一些变化,在以后读他写给朝廷的奏章时我会再详细讲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传习录’ 04 理往何处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nv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