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南京财经大学
《双城记》读后感

《双城记》读后感

作者: 悠悠桐生 | 来源:发表于2017-12-03 22:37 被阅读0次

    小说背景是法国大革命时期,可以感到资产、贵族阶级的人对底层人的剥削。侯爵老爷对于马车压死一个孩童可以以一个金币了事,于是当我们站在底层受害人如德日发的角度时,便同样会感到愤慨。一场又底层人民发动的暴动似乎因此显得“正义”且充满合理性。

    世界并非非黑即白,更不应该一棍子打死所有人。达内虽为贵族但却从未对底层进行剥削,更多是在救济,帮自己的家族赎罪。他理想以德报怨,正如作者狄更斯主张用理性、宽容来建立和平社会。但现实却更多是用惯性思维来对事物本身下定义,满怀悲愤的平民以偏概全,采取以暴制暴,渴望以鲜血换取平等。于是,暴动便赋予不同的含义——复仇,一场感情的暴动。

    我们可以看到,是非观被篡改。善良的达内为救自己的仆人从英国赶往法国,却被送入监狱,等待最后的死刑。德日发太太将前代恩怨肆意加在达内及妻子身上。可以理解她儿时失去亲人之痛,而当她以同样方式报复无辜者时 与那些侩子手又有什么区别?是仇恨,这支撑着她的一切,因而失去最基本的理性和人性。

      相比较,马奈特医生更是作者笔下理想主义的化身,医生这个职业本身是救赎者形象。救赎躯体,更重要是灵魂。可以看到他背负着达内家族给予的切身之痛,入狱十几年。但却能将自己心爱的女儿嫁给达内,可以看到那份当时世人难以理解的宽容。我想这是对于马奈特而言既是对于过去的放下,也是给予自己一次面对未来的机会。其实仇恨本就不该让其像毒药一般蔓延,上代人犯下的罪孽更不该让下一代人无理由接受。

      对于当时法国大暴动,作者更希望给英国以警示。但我认为纯靠道德、理性主义化模式来改造一个充满隐患的社会显得有些无力与苍白。需要革命,更需要理性。非以暴制暴,结果只是原地踏步甚至后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双城记》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nz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