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既然陶渊明独爱菊,可为什么他要写《桃花源记》,而不是《菊花源记》?说实话,我从未想过这个问题。最近听文学博主马玉炜老师的“超级语文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无论学哪篇文章,我们都会从认识作者开始。《桃花源记》的作者我们都非常熟悉,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联系陶渊明生活的年代,东晋末到刘宋初,正是一个社会极度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的腐败和现实的黑暗迫使陶渊明远离江湖,长期过着隐居的生活。《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每次讲《桃花源记》都是按部就班地讲背景,讲翻译,讲桃花源的美,讲渔人的不讲武德,讲桃花源的不存在……有学生告诉我:“老师,你觉不觉得桃花源实际上是个墓地?渔人肯定是见鬼了。”我笑笑:“不知道啊,也不是不可能。”
突然想到马玉炜老师的话,他说他上学时就很好奇为什么陶渊明要写《桃花源记》?是不是因为他姓陶?他带着这个疑问去问老师,老师让他一边儿待着去。他并没有一边儿待着去,而是继续查阅资料,翻着翻着他还真发现了线索。看课文中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句子:“忽逢桃花源……林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光就是明的意思,从里面可以提取“陶渊明”的名字,也就是陶渊明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去了。马玉炜老师说:“有疑问,很可贵,哪怕这个疑问再幼稚,它可能是我们真正求知的开始。”
马玉炜老师讲《桃花源记》时,先从自己写错的一个字开始讲起,我相信很多人都写错过这个字,把“源”写成“园”。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许多人犯错后不会思考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而马玉炜老师不一样,他会从犯错中去找答案,为什么是“源”不是“园”?马玉炜老师认为桃花源里的的人都在“种地”,而且陶渊明是“田园诗人”,很自然地就写成了“园”。马老师找到了“源”字的甲骨文,发现“源”比“园”多了一个最重要的东西“水”。
陶渊明曾经写过一组诗《归园田居》,里面的诗句正好对应了《桃花源记》中的句子。“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对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对应“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对应“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对应“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对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么来看,神秘的桃花源中,却是普通人的田园生活。
听了马玉炜老师讲的《桃花源记》,才知道原来这篇课文中藏了这么多被我忽略的细节。我们都说,美丽的桃花源是不存在的,马老师却说它也可能存在,只要你觉得存在,它就存在。
回到开头,为什么陶渊明喜欢菊花,他不写菊花源,而写桃花源呢?因为桃花在春天开放,代表着鲜艳明媚。菊花在秋天开放,代表着萧瑟荒凉。陶渊明向往的生活是鲜艳的、明媚的、美好的,所以必须是《桃花源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