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要以问题去定义生活。”

“不要以问题去定义生活。”

作者: 谢丹儒 | 来源:发表于2024-06-15 18:13 被阅读0次

    前情提要:“先前经历过加缪的洗礼,毛选的熏陶,王明的知行,石悦的说理,董宇辉的教授,罗翔的点破,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打动,四叔的讲述,智能路障的道出人性,白同学的庄子思想,路遥史铁生的文字激励,还有知乎各种各样的大道理:正向反馈,短板思维,如何变强?人为什么要努力?等经典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经典范式,我发现我一直在摆脱,摆脱痛苦,摆脱焦虑,摆脱懒惰,摆脱情色,摆脱责任,到最后摆脱道理。我也发现我一直在寻找,寻找出来,寻找勇气,寻找光明,寻找智慧,找着找着就找不到自己了,我明白很多方法只有去做才有结果,付出勤劳才有收获。也曾有过一段很努力的时光,但又作废了,我和家人关系不和,在复读学校又感到格格不入,这上高中这四年一直很痛苦低迷,哪怕是摆脱了一下还是很心累,我尝试用cf手游麻痹自己,可还是不甘心堕落,发现自己比以前懒多了,我迷失了,我该怎么办呢?我知道大家都不喜欢负能量,可还是感谢你能看到这里。”

    问:“懂了道理,不能自救,该怎么办?”

    感想如下:

    特别有自我感动的表述,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看似很有道理的话,想了很多以为是可以直达答案的可能性,包括后面的变化,回归现实,发现自己还是想逃避。你最想逃避的从来不是你说的那些,恰恰是现实的一切,包括现实的自己。实际上是,你误以为对自己的逃避是现实的原因,但讲真的,很可能和现实也没有多大关系,甚至和你说的那些都没多大关系。

    如果学心理学就知道,它们惯常的处理就是把所有问题归咎于自身的原因(不然怎么显得对方专业呢)。如果你信算命的,你就知道它们的一套永远是你没错,永远都还有救(不然怎么好意思收你钱呢)。但其实,讲真的,他们都不曾真正认识你,更别说理解你,但你信了,你被欲望驱动着,你被别人的三言两语自动代入进去了,你误以为那些话就是对你说的,那些东西就是关于你的,甚至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但,那都是一个又一个模型而已,说白了是,这个阶段,这个时代,当前文化,乃至于你的表情、行为、习惯、说话等等,都无不让他们轻而易举地对你进行分类,继而再说个似是而非的东西糊弄你,从而实现收割。

    我不知道你是否吃这一套,但明显的是,你再寻求专业,权威,乃至于科学,甚至期待着从高人那直接受到点拨,唯独,你好像不敢坚定你自己啊!

    这是个很糟糕的事儿。或者说这个现象是普遍的。

    这些都是“大师”惯用的“技巧”了(或者说天赋也行),形成了某种“垄断式”的“表达”,使人短暂地遗忘了自己,并且使人很轻松地代入进他们预设的“陷阱”,继而自己认为是他们口中的“人”。否则,如何来的通俗易懂,又如何来的感同身受呢?我是说,那些该死的认同感是来自于哪呢?难道不是因为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欲望,包括自己的想象和认识乃至于理解,甚至是自己的好奇,求知欲,包括是自我尊重的需要等等,这些让我们轻易且放心地把自己交出去。说的是,你允许他们的声音覆盖自己的声音,甚至你会觉得他们是某种程度上的“嘴替”。久而久之,你真正的问题,你真正想做的、要做的、可以做到的,这些可从来没有被你推动过啊。

    如此,你说懒,说迷失,说摆脱,说寻找,说努力,说痛苦,说被负面情绪包裹乃至于裹挟着,这些词,都不过是托词罢了。简单说,如果你真的懒,那为什么不懒得想呢?你说迷失,你都没想去的地方,哪来的迷失呢?你说摆脱,如果这些东西真的就摆在你面前,你真觉得是自己可以摆脱得了的吗?至于说寻找,说努力,说痛苦,包括种种负面情绪,你当然可以说这是的你感受,但与其说这是你的感受倒不如说是你的评价。即,你这么认为。也就是说,并不是你真实的感受。

    给你讲个最简单的,当我们能够体认出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情绪是会被短暂停下的。比如当你真的生气的时候,你告诉自己,我生气了。这种时候,自己是能够从生气的感受中脱离出来的。继而短暂地恢复理智和清醒。这种时候你会想,我生气了,然后呢?接下来要怎么做呢?我是怎么想的来着?我是希望怎样来着?……这样一来,你还会继续生气吗?

    “如果你是对的,你干嘛要生气呢?如果你是错的,你生气干嘛?如果压根不是对错的问题,如果压根不是你们的问题,如果只是表达的问题,如果只是方式方法的问题,如果只是时机的问题,如果是别的原因或问题,你何必生气?如果生气能解决什么问题,那么,不生气当如何呢?”

    你的问题恰恰是把它当成了评价,继而把评价和感受以及事实都混为一谈了。不信的话,你可以试着将你说的那些感受都深入剖析一番,我的意思是讲细节,讲事实,讲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对你的影响,你的变化,继而再去看你的表述。你看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就像自己说的那样,我是说,但凡正面的情绪,又或负面的情绪,真的有道理吗?

    我是说,评价的可怕之处在于你误认为这是价值观,继而容易上升到人格的地步,从而容易感到受挫,感到受伤,乃至于各种失意什么的。因为结果已经既定,面对既定的结果,从一开始你是有期待,有想象,有幻想,有各种希望和美好的憧憬等等的,而结果并非如你所愿。一切都如你所认识、理解、知道、懂的那样去做的啊,而你追求的本就不是确定的啊,更不是你当下所能拥有的呀,这也是你追求的原因啊,如此,你会认为是自己错了,又或者说,你看到别人成功了但自己没有,可实际上,这只是事实啊,可能是方法错了,可能你的行为并不符合条件,也就是说,你做了一大堆和你想要的结果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相关的事儿而已。说大点是,不符合事物的发生规律,说浅显点是你高估了自己,还可以说是,你把自己的感受、评价、想法、观点等等凌驾于事实之上,偏偏你还想着靠这些去动摇事实本身呢,我是说作用于事物,但事物并不具备承载你这些情绪或请感的条件啊,它才不管你怎么想怎么看呢!同理,别人会不会管你怎么想怎么认为又或怎么看呢?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绝大多数人都只愿意相信自己所愿意相信的。哪怕亲眼目睹,哪怕亲自经历,哪怕是真实发生,多少人还是在头脑里脑补了一大堆“阴谋论”,纯纯“被害妄想症”的臆像。说好听点是,你的诸多问题都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说难听点是,你连基本的自知之明都尚且没有。举例来说,你读的那些书,你读了那些书,你自以为眼睛一过,好像理解了,看懂了。但你是把它当成故事,当成知识,当成理论还是原理,又或是答案什么的,然后你的收获呢?读书的时候感觉很有收获,读完后感觉很有成就,乃至于你好像接触到了世界的真相又或人性的真理。说白了,不还是解决感受上的问题吗?我是说,你迫切地想要逃避现实的窘境,你从书中所获也不过是让你更加验证自己的现实窘境之所以这样是有原因的,可能答案或结论还会是不是你的原因。你急于确定的是这个:我之所以这样不是我的原因,而是别的原因,甚至是我无法改变的原因。然后呢?感受好点了,但治根不治本。如此,才得以好心安理得地继续这样反反复复度日啊!

    否则,怎么说呢?如何你都不是唯情绪或情感,又或感受去的,那么,你总会想到各种思路吧?这套思路能不能用于生活呢?这套思路去分析自己的问题,会不会是自己的判断错了呢?会不会是哪个做法错了?又或者按照书本中的方式方法去试试看呗。如果你都迫切地想要从中脱离出来,你这个时候真正需要的是:如何继续下一步?有且只有这么一个问题啊。

    但你老是顾左右而言他,老是瞻前顾后,老是患得患失,老是迟疑不前……你还站在原地呢!难道问题自己会消灭自己,还是说想想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还能足以影响你的生活?还是说你得有多自负,多智慧,认为仅凭思考就能一下子把自己全部拔起来呢?

    深陷泥潭的人都有个经验,尽可能地大面积地趴在面上,然后借助更广阔的面一点一点挪动自己的脚,而不是胡乱挣扎又或到处碰碰撞撞。意思是,搞清楚最主要的问题,真正的问题,而不是这也是问题那也是问题,然后说这也没准备好那也没条件,关键是自己的眼睛还四处张望。就问,那些问题,或者说那些东西真正影响什么呢?

    言外之意是,好好吃饭能做到吗?好好休息能做到吗?活得实际一点可以吗?好好地理一下自己的时间,看下自己一天都在干嘛,然后把那些可有可无的都舍弃掉,继而空出来的时间更加专注于要么提升自己专长,要么发现自己的乐趣,要么多想想如何转化它的价值。实在不行就看下别人怎么生活也行啊!

    我的意思是,不要以问题去定义生活啊!自己不会的就去找会的学,找不到就自己先去尝试,去做些自己能做的,然后把自己能做到的做好一些。至于其它,没有能力还在学习中,不会的还在探索中,已经会的继续训练中,全是在开始阶段,有什么好多想的呢?都不过是行动,反馈,反应,总结,分析,修改,完善……说白了,人活着就一个不断纠错的过程;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能够越来越不假思索地做更多的事儿,这就是本事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要以问题去定义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rsz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