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伟栋
汕尾渔歌,土生土长的用汕尾“福佬话”传唱的渔歌,勤劳和智慧的渔民们用它表露对捕鱼工作及生活的感想,脍炙人口,感染力很强。
汕尾濒临大海,有汕尾港、甲子港、碣石港等几大海港,从古至今,渔民在这里过着捕鱼生活,他们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人说: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诚哉斯言!渔民们发挥了聪明才智,创造了渔歌反映自己的生活状态,不但让别人了解他们的艰辛与乐观,也给自己鼓舞,拥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其实,渔民们的歌唱,还发出一种力求让外界理解他们的声音。
青年学者翁烈辉在《民俗学视野下粤东瓯船原生态疍歌所表达的文化观念》一文提到:“在古代,疍民的社会身份十分低微,他们大多家无长物,生活十分潦倒贫困,安身立命,唯有一船!男人出海,千辛万苦,四海飘荡中,备受欺凌,因避难避仇、避风避雨时的三餐不继,也时常令疍民倍感无助。”他还举例当时渔民唱的渔歌:“唱条歌仔分你知,操心烦恼唱唔来。操心瞑昏无米煮,操心明早无草艾。”历史不仅记载在书上,还记载在渔民们口口相传的歌声里!在古代,很多渔民的生活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不仅贫困,过着苦日子,还有社会地位低下,存在精神上的苦痛。不被社会所承认,只能过着低人一等的生活。我们从这首渔歌“唱条歌仔分你知”一句中得出结论:他们要用渔歌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当然这当中“怒”与“哀”的感情居多,表达出来才有“上传下达”,才有今天珍贵的“历史记忆”,从这个层面来说,渔民们创作的渔歌更是难能可贵的!
即使是现代的汕尾渔歌也是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比如有首《出海》的渔歌写道:“从前妇女不出海,今天捕鱼争头罾。海水白灵灵,白灵灵,渔民出海如行兵。我们妇女捕鱼队,英雄赛过穆桂英。”这首渔歌反映了妇女勇敢地出海捕鱼,以穆桂英的形象呈现在大家眼前,无惧风浪,奋勇向前,争取在海上丰收。曾几何时,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要“无才”即是要做“主内之人”,不能主外,做女强人,这反映了旧时代人的男尊女卑思想意识很强,妇女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做个“安分守己”的弱女子。时代不同了,如今,渔民队伍中也有很多妇女出海捕鱼,尽展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享受丰收的喜悦。渔歌传唱,反映了时代的变化,从侧面鞭挞了历史上重男轻女的思想。
其实,所有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扎根于群众的生活中,反映他们的生活风貌,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有如此,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流传千古。例如《诗经》中的很多诗歌就非常“接地气”,写了很多最底层群众的生活状态及思想感情,让他们的声音成为“历史的脉搏”。我们如今仔细阅读,认真倾听,会萌生出“哀民生之多艰”、感叹爱情就是“比翼鸟、连理枝”……例如《诗经》中的《君子于役》是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歌。“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在战乱时期,丈夫服了兵役,外出征战,作为妻子只能思念,化作了一首情深义重的诗歌,怎不令人感动?作者显然“接地气”,说出了心中的痛楚。读了此诗,一定会同情理解她。汕尾渔歌的作者同样也是如此,他们与时俱进,创作出一首又一首反映底层渔民生活状态的诗歌,唱出了一种理性的声音,让大家明白人间世情,容易引起包括渔民在内的很多群众的共鸣。
虽然《诗经》是优秀经典,在创作技艺等方面也许更高明,但我觉得他们都是一种声音的延伸。也许汕尾渔歌在若干年后也能像《诗经》的作品一样闪现出光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