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想要报名一个结构思考力的培训班,却刚好碰上公司最近项目比较多,加班比较频繁,于是陷入了纠结中,报吧,担心自己报了没有办法完全投入或者是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不报吧,这是一门很不错的课程,而且最近价格又比较优惠,实在是割舍不下。于是每天在报和不报中纠结和焦虑,最后还错过了报名时间,看到报名培训班的人学的风生水起的时候,他懊悔不已。
这种场景似乎很容易发生在我们身上,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收获是等同甚至大于付出的,是值得的,因此在开始付出的时候总会先掂量是否值得,会花时间去思考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和坏处,但是却没有意识到我们花了很多时间的纠结会让自己越来越焦虑,越来越下不定决心去行动。其实这时候的我们就是陷入了等死模式,那么什么是等死模式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等死模式呢?一起来看看《拆掉思维里的墙》里古典老师是怎么说的。
《拆掉思维里的墙》节选《拆掉思维里的墙》P171-P172
我在从深圳到北京的飞机上遇到一位女士。她去年想考自己喜欢的研究生,结果失败,却出乎意料地遇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今年是考还是不考?她害怕考了又考不上,浪费时间,但是不考又不安心,已经纠结半年了。
我问她:“去年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学习”
她说,她去年每天大概花4个小时,学了3个月,考前一周突击了以下,就差3分。
我又问她:“现在你每天烦这件事情大概花你多少时间”
她说,从过年到现在(6个月)每天都在想,上班下班都想,烦死了。
我说:“如果用你烦的时间来学习,有没有可能考研早就过了?反正是花时间,与其花时间郁闷,还不如花时间学习!顶多就是不过,那也学习很多东西呢!不学白不学!”
花时间来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来尝试,是穿越成本。这位女生花来郁闷的时间,如果是每天5小时(上班下班都在想),一共6个月,那就是900个小时。而去年她差三分就过的考研,每天用4小时,3个月,考前突击一周(算每天20小时),成本计算如下:
穿越成本:(4h*3*30)+(20h*7)=500h
等待成本:5h*6*30=900h
等待成本几乎是穿越成本的1.8倍!
看得出来,如果她是用纠结的时间来考研,几乎连两个研都考上了!这里还不算因为郁闷添加的起痘痘、鱼尾纹以及对学习的信心丧失等损失。
在这个故事里面,这个人陷入这样一个心智模式:越等待,越没有时间和信心,越没有时间和信心,就越不敢考研。这个人会在今年考研前最终放弃,在新的一年,等待的焦虑会继续消磨这个人的信心和能力,一直到她众有一天完全放弃为止。
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我把这个模式称为“等死模式”
一旦你陷入了等死模式,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穿越过去,因为你等待的成本,远远高于你穿越的成本!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是故事中的那位女士,想要开始做一件事,却总是纠结和焦虑过多,最后等待的成本反而大于真正开始行动的成本,这便是陷入了等死模式。正如开头所说的朋友,正是陷入了等死模式的怪圈,那么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等死模式后又该如何做呢?按照书中所说,首先,列出自己的穿越成本和等待成本,朋友的等待成本是接着纠结要不要报名的问题,还有伴随着纠结带来的焦虑,那么他的穿越成本是报名付出的时间和金钱,以及报名后减少的纠结和焦虑。其次比较两个成本,做出行动。比较两个成本后,如果朋友报名参加了课程,即使最后课程没有达到预期,至少减少了焦虑的时间同时多学了一些结构思考力的东西。
因此,下一次纠结的时候,想想看自己是否陷入了等死模式,如果陷入了等死模式首先列出自己的穿越成本和等待成本,其次对比两个成本并采取行动,这才是更为明智和理性的决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