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本章开头,苏霍姆林斯基举例说如果学校有哪一科的优秀教师,就可能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好像在说教师可以通过个人的知识的或人格的魅力影响到学生。但其实,作者要强调的是教师对自己的学科热爱可以影响到学生对于学科的热爱。所以,如果一个学校拥有一群各科都热爱自己的学科的教师,他们就善于点燃起学生对自己的(老师各自都认为是最有趣的)学科的热爱的火花。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一个儿童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确立起来。用一种形象的说法来表达,就是在科学基础课程这个整齐的乐队里,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喜爱的乐器和自己喜爱的旋律。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爱上一门具体的学科,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的领域,那就没有个性的智力充满性和精神生活的丰富性。所以,学生对于学科热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科热爱让学生们热爱学习。如果老师所教的学科被学生热爱,这是教师引以为荣的事。所以,教师要以自己对学科的热爱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这些被学科吸引的同学有的可能会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热爱的学科,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生同技术,科技思想领域里的劳动结成一体。还有一部分学生可能只是对学科的热爱刚刚“露头”,但无论怎样,再没有比“志趣”的形成更复杂的事了。
“志趣”通常指一个人的兴趣,志向的结合,是一个人的心意所向。志趣不仅仅是外在兴趣的表现形式,更是一个人内心深处对其所在领域或活动长期深度参与,是一种内在动力,能让人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毅力。而兴趣是短期情感驱动,兴趣只有达到志趣的层次,学生的学习才可能实现深层的长期追求,是一个人对于价值,意义,自我实现的追求。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科专业教室里,有三个角:第一个是“思考之角”,在这里,墙上挂着法国雕刻家罗丹的木刻画《思想家》,并且配备着一些超越大纲的专业的学科拓展书籍,之所以营造这样的思考的环境就是为了引诱青年们超越教学大纲进行深度的知识学习,向着未知的远方去探索的火光。那些在老师讲课时候,眼睛里射出好奇的火花和总要提出几十个“为什么”的问题的少年们,一定要吸引他们到思考之角来。第二个是“难事之角”,主要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例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物理专业教室的难事之角里放着几个模型的图纸,它们都是很奥秘的,不同寻常的设计思想制成的,要把这种设计思想变成金属和塑料的实物,那是得克服很大的智力困难的。在难事之角,不能容忍思想的懒惰,不许当瞠目结舌的旁观者,必须进行创造。那些天赋很好的儿童和少年,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第三个是“幻想之角”,在这里,从科学知识的大堆篝火里点燃起志向的火花。少年们在这里认识到:思考是一种艰巨的,不轻松的,异常复杂的,有时竟是一种痛苦的劳动,但是它向你预示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欢乐---认识的欢乐。以及意识到自己能够驾驭知识的智力的自豪感。
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老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学校里这种对学习和知识无动于衷,没有为自己找到任何感兴趣的事情的学生越多,那么,教师们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学生”,就很难把酷爱知识的火花从自己心里移植到学生的心里。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最令人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
老师要努力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要让学生思考起来,只有靠思考来唤醒思考。当学生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是知识的主宰者,使他体验到一种驾驭真理和规律性的心情,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树立个人的自尊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本身所带来的快乐,毕竟,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热爱的学科,就意味着他没有个性,智力生活贫乏,精神生活单调。有经验的教师要努力做到这样一点: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至二十倍。一个人体验到他能驾驭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这是智力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教师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取得好成绩而不安,反之,使人更为担心的反而是门门成绩优秀但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的学生。因为这种学生是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欢乐的平庸之辈。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这个观点在一般人看来不可思议,门门优秀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吗?但这种现象恰恰说明,门门优秀的孩子大都是天赋不错的孩子,之所以他们没有热爱的学科,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在学习上尽全力去拓展自己的志趣,而只是应付应试教育,体现在他们本身对学习的热情不够,所以最后也会平平淡淡收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