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孩子小气不爱分享,长大后会自私吗?从心理学来告诉家长原因

孩子小气不爱分享,长大后会自私吗?从心理学来告诉家长原因

作者: 豆妈逗娃 | 来源:发表于2020-04-07 23:30 被阅读0次

    前段时间朋友妞妞妈将自己家女儿穿小了的衣服和旧玩具整理出来送给了豆豆,我们也是欣然接受。按照老辈儿说法:穿百家衣吃百家饭,孩子可以沾别人家福气,长得更好。这本来是一件挺好的事儿,可是前两天妞妞妈带妞妞来我们家玩,却因此发生了一件“尴尬事”。

    那天,豆豆正巧穿着妞妞小时候的衣服,玩着妞妞小时候的毛绒玩具。妞妞围着豆豆看了几圈,满眼疑惑,然后问自己的妈妈:“妹妹的玩具好像是我的,她的衣服好像也是我的!”“那个玩具你不是很久都不玩了吗?而且,衣服你穿着也小了。所以就送给妹妹了呀!”妞妞妈回答说。“不行,那是我的玩具,我还要玩呢!”说着妞妞就上手抢豆豆手中的玩具,豆豆也立马哼哼起来。“妞妞,你怎么这么小气?这些都是你已经不需要了的,就送给妹妹吗!”“不行,不行,这是我的!”妞妞妈脸上露出了尴尬之色。“你说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长大了可怎么办!”妞妞妈不好意思地对我讲。

    7岁以内的孩子总说“这是我的”,是孩子“自我意识”的体现,是心理成长的正常阶段。

    1.一般18个月左右的宝宝就会开始萌发自我意识,而有些孩子则更加早。

    心理学上有名的“红点”实验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给孩子的额头贴一个红纸,让孩子在镜子中观察自己,还没萌发自我意识的孩子会伸手摸镜子中的红点,而萌发了自我意识的孩子则会摸自己额头的红点。因为产生了“我”这个概念,孩子会对“我的”一切着迷和护卫,孩子对于自己熟悉的或者喜欢的,都会坚持“这是我的”。

    其实,15个月的豆豆已经表现出了这个特点,她应该属于自我意识发展比较早的孩子。平时,她在家中就不允许除了她之外的人抱妈妈,如果姐姐挨近我,她就用小手扒拉开姐姐,同样的,爸爸也不可以拥抱妈妈,整个就是一个“独占妈妈”的姿态。而在这次跟妞妞姐姐的“玩具争夺战”中,显然豆豆也是不肯让步的,虽然她还不太会说话,但她用哭和闹来引起我们的关注,这是在用行动告诉大人“这是我的玩具。”

    作为家长,你怎么跟一个15个月的孩子讲道理呢?这就可怜了妞妞妈,她感到尴尬,所以试图用讲道理去说服妞妞。

    但是这并不是一种好方法,虽然妞妞已经有三岁半了,听得懂道理,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够忽视她还处于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阶段。

    2.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0~2岁的感知运动阶段;2~7岁的前运算阶段;6~12岁的具体运算阶段;11岁以上的形式运算阶段。

    妞妞就处于第2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有一个显著的认知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会从自己的角度来看世界,而且他们会认为别人看到的或者想到的应该是跟自己一样的。所以,家长会发现: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懂事儿、自私、不讲道理、不听话等等,还很容易像妞妞妈一样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某种担忧。其实当你了解了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打消这种不必要的担忧。因为现在家长所认为的这些“问题”,当孩子成长到六七岁时,会自然地消失,那时孩子们会进入一个以“脱自我中心性”为重要特点的具体运算阶段。

    所以,小时候小气或者不爱分享的孩子长大后并不一定会自私,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7岁以内的孩子发生小气的行为是很正常的认知发展的阶段,在孩子长到7岁后会自然改善。

    当孩子不愿意分享时,家长可以这么做。

    1、不要用“反面”词汇形容孩子,以免对孩子产生负面导向。

    孩子在七岁以内不愿分享是正常的现象,这并不代表着他们就是自私的、小气的,在他们长大以后也不是必然会成为一个自私小气的人。但如果父母总是说孩子,给孩子负面定性,反倒会引导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偏差,甚至更快地往你们所指出的方向发展。心理学中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告诉我们:家长或者老师给孩子传递出来的信号会引导孩子朝某个方向发展。你觉得孩子是优秀的,孩子也会更加肯定自己,朝着优秀的方向发展。如果你对孩子的评价是负面的,也会让孩子更倾向于向负面发展。

    2、巧妙引导,让孩子自愿分享

    我们以家长的权威去命令孩子分享,或者只是用大道理来压迫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委屈,不被重视。也许在当时,孩子会按照大人的意愿去做了,但在内心里却是不能够接受的,甚至还埋下了“敌意”的种子。

    在妞妞和豆豆的这次事件中,我们是这样处理的。我去找了另外一个豆豆喜欢的玩具拿给豆豆,很快就把豆豆的注意力转移了。然后,我把毛绒玩具交还到妞妞手中,跟妞妞说:“阿姨知道这是妞妞的玩具,谢谢你把玩具给妹妹玩。现在妹妹有其他的玩具在玩,妞妞喜欢自己的玩具可以把它拿回去哦。或者,你可以选择跟妹妹一起玩,妹妹这里有很多好玩的玩具哦。”妞妞想了一下,说:“那我跟妹妹一起玩!”后来在妞妞要走的时候,我们送给妞妞一件她喜欢的玩具。妞妞妈也顺势说:“妞妞今天很棒哎,主动把玩具给妹妹玩。而且,我们跟妹妹玩得很开心对不对?下次我们还来找妹妹一起玩好不好?”“好啊,好啊,下次我要带小熊来跟妹妹一起玩。”妞妞回答说。

    让孩子感到自己有决定是否分享的权利,而且分享后获得的是快乐的体验,那么,孩子会更乐意去主动分享。

    3、让孩子感到自己才是那个被“特别关注”的人,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安全感,建立孩子“爱的能量池”。

    很多孩子不愿意分享,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曾经接触过这样的事例:因为弟弟的出生,一个5岁的哥哥因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分享给弟弟而不开心,同时又觉得自己的妈妈也被抢走了,而自己不再像以前一样受到关注和爱护,所以,就对弟弟产生了“敌意”。趁着家人不注意,他就做出了伤害弟弟的举动,偷偷把被子盖到弟弟的头上,狠狠地掐弟弟等等。幸亏家长发现得及时,要不就酿成了大祸。家长把哥哥说成是一个自私、小气和不懂事的孩子,而孩子则满肚子“心酸委屈”,觉得没有人重视他爱他,弟弟抢走了他的一切。其实,这就是家长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所以才让孩子用极端行为来引起家长的重视。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家长真的不重视孩子,不爱孩子,只是家长没有将自己的重视和爱真正地传递到孩子那里,或者说孩子没有接收到这个信号。

    对于7岁以内的孩子来讲,他们就是通过“表象”,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去认知世界的。就像这位小哥哥,他不会去想:我比弟弟年龄大,爸爸妈妈精力有限等等客观情况,他只是感知到自己没有弟弟被关注得多,爸爸妈妈总在要求自己做出让步,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弟弟的出现才变成这样。

    所以,对于家长而言,需要做的不是去给孩子讲大道理,而是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孩子从“表象”上感觉到自己被爱和被关注。

    比如我们可以建立一套“仪式”:每天拿出固定的15分钟或者更长的时间来全身心地陪伴孩子;每天睡觉前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亲吻;找一切合适的时机告诉孩子你们非常爱他,你们非常重视他;经常问问孩子的需求是什么,他有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些仪式,让孩子建立自己“爱的能量池”,拥有足够爱的孩子才能勇于分享,才能将爱传递出去。就像只有你自己是一条大河时,才能够分支出很多的溪流去滋养别人!

    ​最后,请家长们不要再随意地给我们的孩子贴上小气或不爱分享的标签了。同时,如果我们给孩子建立好了爱的能量池,再加上巧妙的引导,要相信:我们的孩子也会自愿去分享的呢!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点击“关注”我,并“收藏”和“转发“我的逗娃生活!我是“豆妈逗娃”,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经的教书匠和班主任,现在的俩娃妈。用专业的知识和具体的实践给予0岁到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建议,关注爸爸妈妈们“家长力”的增长,致力于将育儿变成一件更加快乐和高效的事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小气不爱分享,长大后会自私吗?从心理学来告诉家长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eua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