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我对德国一直怀有莫名的好感,心向往之,以至于学生时代选择二外时,很是下功夫修了两年德语,但后来错过一些机会,再无用武之地,现在德语早已还给了老师。趁着这次机会近距离感受一下德国生活,对这个以严谨理性著称的国家有些粗浅的直观认识。
简与繁相得益彰。
与其说简,不如说是简约务实。这里的现代建筑、公用设施、室内装饰以实用为主,线条简洁,没有太多华丽的附属物。我们居住的地方曾经是奥运会运动员宿舍,联排的Loft小楼,墙的外立面居然是抹得平平整整的水泥。不少地铁站保留着工业社会的风格,墙壁依然是水泥灰,通道上方,高悬着巨大的"矿灯",几根金属管道交错而过,在灯光照射下泛着冷冷的光泽。公园里是钢丝扭结而成的座椅,简洁而实用。商场、博物馆内装饰朴素,少见吊顶,大大的落地窗采光,更很少有花里胡哨的装潢。走了几个城市,奢牌不多,穿梭在大街小巷里的美女们背的包包多是平价的轻奢品。
说它繁,更多地体现在艺术的细节、科技的精细、设施的人性化等方面。古老的建筑繁花精致,巴洛克式的宫廷内饰金碧辉煌。Loft小楼的住户们自由发挥,在水泥墙壁上任意涂抹,反而打造成充满艺术气息的社区。博物馆展品分类众多,不仅展出实物整体,还有多个立体剖面让人一窥内部,许多机械的精巧程度让人叹为观止。巴士车到达停靠站,车身会适度向乘客方向倾斜,上下车台阶离地面很近,体贴而考究。车门有一块活动板,翻折下来可变成一个小斜坡,经常看到有坐着轮椅的人乘坐公交车出行。夏天下了几场雨,气温低到13度以下,室内竟然供暖了,据说一旦气温超过37度,室外作业都会停止。超市里的收银员都是坐着的,速度一点也不慢。面包架子的上下翻折杆都是带缓冲的,几乎听不到砰砰地撞击声……面对这些,你不得不承认,只有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文明的细节才会慢慢浮现出来,熨帖着人心,也让人心生敬仰。
环保深入人心。
初到德国尤其是目睹过阿尔卑斯山系美景的人都会为那大片的绿地、郁郁葱葱的黑森林而倾倒,美得让人心醉,宛如进入童话世界。除了上帝格外眷顾这片土地外,德国人格外注重环保也是重要原因。
这里垃圾分类做得非常细致,仅是日常家庭生活的垃圾都要分成纸制品、厨余、玻璃瓶等多个品类,分门别类投放到不同垃圾箱中。有的地方,光收集玻璃瓶的垃圾桶就有三四个,要求人们按照玻璃瓶的不同颜色进行投放。
塑料瓶回收已有相对成熟的机制,每个饮料瓶上都标注着瓶子的价格,顾客购买饮料时实际上已经支付了瓶子的费用。每个超市都设有空瓶自动回收机,成功回收一个,超市即退还瓶子费用,以此来鼓励人们退回塑料瓶。
许多公园里的道路没有大面积硬化,多以碎石子敷设,或在地砖之间留有缝隙,于是一场大雨过后,常常可见不知名的花花草草探出头来,别有意趣。许多民居建在绿草如茵的山坡上,屋顶上铺着太阳能电池板。据称,目前德国33%的发电量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这一比例要达到80%。姑且不论这个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但他们确实已走在实践之路上。
生活的真意是快乐。
德国生活很闲适,生活节奏并不快,周日是法定的休息日,超市、商场、饭店全都不对外营业,加班不合时宜,甚至是违法行为。于是周日就成了完全的家庭日,公园里随处可见父母亲带着孩子野餐,草地上铺着一张毯子,三三两两的人群,一起聊天,看看书,吃点三明治,喝着啤酒,如果地方宽敞,玩玩飞盘,踢踢球,无比惬意。也有几家朋友一起,带着吉他、手风琴等,组个小型乐队,有人弹,有人唱,有人跳,开怀大笑的笑容,充满感染力。
逢到节日或举办活动,常常能看到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小伙子们成群结队的前往目的地。从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眼光看来,许多娱乐活动实在过于简单,诸如碰碰车、海盗船、超高滑梯,观光塔等等,都是游乐场里最常见的项目,又或是朋友之间一起喝杯啤酒,吃点简单的食物(西餐真的很简单,远不如中餐丰盛),但他们总是看起来很快乐,很容易快乐,坦然而安宁。
相比之下,中国人似乎永远神色匆匆,永远紧张焦虑,不是在为现实的困境而烦恼,就是奔走在更好更高生活的路上。这其中固然有生活的压力让人难以放松,也有经济社会保障不够完善使人缺乏安全感,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内心的浮躁与深切的欲望。身不由己也好,主动追求也罢,这种难以快乐的状态总归失却了生活的本意,如果有一天能减少一些外在功利的追求,即便是最简单的生活,也能从中轻易感受到快乐,我们的城市、社会氛围估计会更宜居吧。
全民健身自行车运动。
在这里,自行车不仅是出行工具,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运动。大街小巷的街道上划有专门的自行车道,在不少滑雪胜地、山峰上,设置了自行车骑行路线,当我亲眼目睹一群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到达新天鹅堡半山腰时,真是惊呆了,因为有的地方坡度很大,徒步都很辛苦,难以想象自行车是怎么上来的。除了钦佩,就是敬意。
自行车运动不分年龄大小,年轻的父母在自行车后面挂上一个带斗篷的小拖车,襁褓里的小婴儿、两三岁的小朋友就跟着父母出门了。四五岁的孩子自己骑着小自行车,和家人一起组成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发。年轻人是自行车运动的主力军,除了日常骑行,更愿意挑战爬山越岭这种高难度活动。白发苍苍的老人也骑着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
如果说三大品牌的德系车是科技和品质的体现,那么自行车运动就是德国人生活态度的镜子,映射着生机和活力。
无处不在的儿童教育。
前阵子微信上流行一个说法:这个时代最缺的是父亲,以此来批评父亲角色的缺位。于是特意留心观察了一下,我发现在德国,父亲的育儿参与度很高,家庭日基本上是全家出行,常常见到父亲模样的怀里抱着一个,手里牵着一个。公园里的游乐设施处,多是父亲带着玩各种项目。社区里组织的跳舞、投篮、蹦床、烧烤等多种体验活动,也多是男性带头组织,这一点多少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社会氛围处处体现出对下一代的爱护与启迪。小区、公园随处可见木制的秋千、滑梯、沙坑;甚至高速公路的服务区都设有儿童游乐设施。德意志博物馆开辟了专门的儿童游玩区,寓教于乐,还有单独的展区介绍儿童玩具的发展史(看了以后很心惊,今天中国孩子流行的机器人、乐高机械等,德国孩子早在100多年就已经盛行了),交通博物馆划出一大片区域让孩子自行组装各种工具,航空博物馆设了一个飞机模型让孩子体验驾驶的感受,最值得称道的是,奔驰博物馆开辟了汽车设计区,在那里看到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对汽车天马行空的想象。
胡适说,你要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们怎样对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对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相形之下,不得不说,我们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