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
【作者】苏辙 【朝代】宋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欢写文章,思考写文章的事很深。认为文章是由写作的气势形成的,这样,文章不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才能,气势可以通过蓄养来达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的正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厚宏大渊博,充实在天地之间,这就叫他的气势的大小。太史公司马迁行走天下,到处游览四海之内的名山和大江大河,和燕地、赵地之间的豪侠俊杰交往同游,因此他的文章不拘形式,荡气回肠,很有奇伟之气。这二位先生,哪里曾经手握着笔学习去写作出这样的文章?他们的气势充斥在胸中,表露在他们的风貌上,发声在他们言论上,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却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流露。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学生苏辙今年十九岁了,住在家中所交往的人,不过是邻里乡村志趣相合的人;所看到的事物不过几百里范围之内的,没有高山和广阔的平原可攀登游览来让自心胸开阔;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没有什么不读的,可是这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足以激发自己的志气。担心自于是被淹没,因此坚决地放弃它,转而探寻天下的奇闻秩事,壮观的景物,以此知道天地的广阔而愽大。到秦、汉的故都 ,尽情地观赏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耸险峻,往北去看黄河奔腾的流水,感慨地想到了古代的英难豪杰。到了京师,景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才知道天下是如此的广阔与壮丽。拜见翰林欧阳公,听他议论政事的宏大雄辨,看到他的容貌秀气而伟岸,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同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聚集在这里了。太尉凭借文才谋略天下第一,天下因为有你把持而没有忧患,四处的夷族因为顾忌你而不敢进犯,在内政就像周公、召公一样,出征对外就像方叔、召虎一样。可是学生苏辙还未曾见拜见你啊。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不是有志于远大的抱负,即使再多那又有什么作用?苏辙这次来,在山方面见识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耸,在水方面见识了黄河的宽阔和深邃,在人方面见到了欧阳公,却还觉得没有见到太尉。因此希望得以一睹贤人的光辉形像,聆听您的一番教诲,以让自己的志气得到激励,这样就算是游遍天下所有的壮观景色而没有遗憾的了。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苏辙年纪还小,还没有全面学习政事。过去来京,并没有取得微薄的俸䘵想法,偶然得到它,也并不是我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回乡,等候选拨,就得了空闲游历的几年时间,将要回去更加研究文法,还要学习从政。太尉如果认为我可教,屈尊教导我,又是庆幸了!
韩琦(1008年8月5日-1075年8月8日)、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
从韩琦与苏辙生卒时间来看,韩琦比苏辙的年龄要长三十一岁。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韩琦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宰相。 嘉祐六年(1061年)闰八月,以原职进拜刑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封爵仪国公。
可以说,当时韩琦在北宋朝中权倾一时,苏辙给韩琦写信主要是想在这位名相面前秀秀文采,在他面前混个眼熟。好在后面任职受到提携。
想必苏辙在写这篇文章之前,已经做了一些功课,知道了韩琦基本的处事风格,和朝庭中与其他同僚间的关系,韩琦在朝庭属于旧党代表人物。当时朝庭中属于旧党人物在把持着大权。一个十九岁的青年,新科进士,能有这样的觉悟,肯定是有领路人。
查找资料后,没有找到韩琦是否接见过这位要求进步的青年,但这封信终究还是起到了作用。至少韩琦看了这封信,心里还是乐滋滋的。这封信能流传至今,说明这封信的文采还是得到了肯定的。
韩琦秩事——识见过人
曾有人假造韩琦的信去拜见名臣蔡襄。蔡襄心中虽然怀疑,却觉得此人性格豪爽,于是送了他三千钱,还写了回信,又派四名兵卒护送,同时送了礼物给韩琦。此人到了开封,见到韩琦,当面认罪。韩琦并未怪罪,只是缓缓道:“君谟(蔡襄字)处事谨慎,恐怕无法达成你的心愿。夏太尉(夏竦)在长安,你可以去见他。”又为此人写一封信给夏竦。家人认为不怪罪此人已经够宽容了,不必要再写信。韩琦说:“这个读书人会模仿我的信,又能说动蔡襄,才器必定不凡。”此人一到关中,果然被夏竦授予官职。
名儒石介编撰《三朝圣政录》后,准备呈献朝廷。有一天他来请教韩琦的意见,韩琦指出其中有几件事不可上,其中一件是,宋太祖沉迷于一个宫女的美色,以致经常延误上朝时间。群臣有些非议,后来太祖觉悟,便乘宫女熟睡时把她杀了。韩琦说:“此事难道可以作为万世效法的典范吗?已经沉溺,却又因悔恨自己的沉溺而杀害无辜之人。宫女有什么罪过?假使以后又有宠幸的人,那就要杀不胜杀了。”石介便删去了几件类似的事,并佩服韩琦精到的见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