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孩子的行为让我想起了发生在我身上同样的事。想一想自己遭到了怎样的对待,而那时作为孩子的我希望得到怎样的对待。
二、我不够好。凡事都决定自己“不够好”的性格,让我非常在意失败,还会把失败当成自己一无是处、未来没有希望的证据。不要把这个习惯传给孩子,不要让孩子像自己一样害怕失败,那实在太令人灰心丧气了。文中举了一个解决这种心态的例子。为了不让孩子失望,我努力克服恐惧,好让孩子知道失败没那么糟糕。“尽管那个声音叫我放弃画画,我还是重拾画笔。我不去评判自己画得怎样,而是训练自己去注意我为什么喜欢画画,并找出我最满意每幅画的哪个部分。这样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作用”——我变得更有自信,不仅对我的绘画如此,对整体的生活也是如此。”
三、少消极评判,多欣赏鼓励。就像我们不该评判自己一样,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评判孩子。对孩子做任何评判都无助于让他变得更好,因为在“文静”“笨拙”“吵闹”等标签的限制下,孩子很难健康发展。描述你看到孩子的行为与感受,并鼓励孩子,而不要做任何评判。描述你的观察,并发现一些具体的特质给予称赞,远比“干得好”“太棒了”之类的笼统评语更鼓舞人心,也远比批评更实用。例如,如果孩子写的作业看起来像鬼画符,乱成一团,但有个字母P写得很完美,你只需要说:“我喜欢你把P写得那么工整。”下次你会看到另一个完美的字母。不要说“我做的面包很好吃”,而是改成“全心全意投入烘焙是值得的”。不要说“我不擅长瑜伽”,而是改成“我开始练瑜伽了,而且比上周进步了一些”。重点不是那些字眼——“好坏”而是停止评判,或是别把结论说得太死。这样做对我们自己和孩子的伤害会小一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