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了《公正》的第二站:自由至上主义的局限性,康德对于自由至上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批判。
今天我们来讲《公正》的第三站:是否有利于培养一个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理念,引发人们潜意识拒绝接受脱离道德讨论公正的理念。
对此,亚里士多德表示认同。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讨论公正,不可避免地会和荣誉、德性、良善生活本质的问题结合起来。

一、公正的分配,离不开对事物目的的考虑
亚里士多德的公正观认为,要进行公正的分配,必须要考虑一件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很多人想去哈佛大学,但是录取名额不够一人一份,怎么分配呢?有三种不同目的下的分配方式:
如果哈佛大学的目的在于为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那就按照考试分数录取即可;
如果哈佛大学的目的也包含了追求平等,促进社会阶级流动性和多元化,那就适当照顾少数族裔;
如果哈佛大学出于私立学校,目的在于为投资者赚取回报,那么给学校捐栋大楼就给录取通知书的做法,也是可以的。
也就是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要能够对哈佛大学存在的目的达成共识,基于该目的的分配方式,就是公正的。
二、追求公正的道路,体现在践行自己所接受的公正观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观也做如此考量,他认为,政治目的就是为了塑造具有公正观念的好公民,培养其良善的品质。
由此,引出了第三种追求公正的道路,通过共同推理,实现一种基于共同体的公正。
我们生活中一个共同体中,难以和自己所处的历史背景割裂开来。
就像我们无法代替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们原谅恶魔暴行一样,“我们的生活故事总是内嵌于那些共同体的故事之中,从这些共同体中,我获得了我的身份”。我们为了让后代不再经历被屠杀奴役的命运,共同奋斗,振兴国家,我也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份子。
追求公正的道路,体现在践行自己所接受的公正观,它来源于对共同体的归属感。
比如:武汉疫情期间,白衣天使们援驰武汉,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奉献的精神,就源于一种对中国这个“共同体”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就是他们自己所接受的公正观。

再比如,今年的河南灾情,鸿星尔克捐款5000万物资的事情,把大家感动到了。有网友说:“感觉你都要倒闭了,还捐款这么多!”一时间,大家以穿鸿星尔克的衣物为荣。

这就是人们共同接受的公正观,这种公正观使得全中国人们在面对天灾时,都有了共同解决困难的集体归属感。
三、公正的三种评价途径带来的思考
《公正》这本书,作者介绍了三种评价公正的途径:一是功利计算;二是尊重自由,三是立足共同体的角度进行思考。它让我们学会如何理性地就问题本身发表观点,而不是成为“杠精”或者“非黑即白”的争个对错。
写这几篇文章,只是作为一个引子,并不能做为这本书的阅读替代品。毕竟作者提及的事例以及美国社会生活、政治辩论的很多内容,要具有一定阅读背景才能有助于理解。
而讨论公正的意义,我很认同一个厉害的法学博士说过的话:“每一个社会,都需要对公正的探讨。我们的生活虽然平凡,但这并不妨碍我们驻足,仰望头顶的璀璨星辰。”
全书总结:
好了,关于《公正》这本书,我们就全部解读完了。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全书的内容。
在这本书中,我们围绕3个主题介绍了这些内容:是否能让功利最大化,最大化社会总体的幸福;是否充分尊重人们的选择自由;是否有利于培养一个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第一天,我们说到了功利主义的两种理念及其局限性:生命价值被赋予了经济量化;幸福是等价的,没有本质的区别;功利主义自我矛盾的局限性。
第二天,我们说到了自由至上主义的观点:是否充分尊重人们的选择自由。我们还说到了康德对于自由至上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批判。
第三天,我们说到了从两个角度,塑造具有公正观念的好公民,并培养其良善的品质,以及对公正的三种评价途径带来的思考。
这两个角度分别是:公正的分配,离不开对事物目的的考虑;追求共正的道路,体现在践行自己所接受的公正观。
好了,《公正》这本书就分享到这里了,恭喜你又读完了一本书,我们下次见。
击海溪兰蓝的链接,成为我的会员,让我们的写作变得更有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