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写的是“我”和儿子、和父亲之间相处的日常生活片段。通过多次的“目送”场景表达了儿子对我的“冷漠”,和“我”与父亲之间的深厚亲情。展现了三代人之间的生活故事,引出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的中心与结尾反复强调了“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表达出作者在对待亲情和人与人关系的独特见解,突显文章的主题。
作者通过写“我”和“我的儿子”,“我”和“我的父亲”三代人之间的故事,形成了循环不息的生命形态。作者从中悟出了,亲情并不能束缚亲人前进的脚步和内心的活动。我们更多的只能目送他们远去的脚步和渐渐模糊的背影,留下来的只有自己。同时也提示了读者,应当珍惜与亲人的相处时光,不然,缘份的背影只会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文章的构思独特,结构对称。全文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了“我”目送儿子上幼儿园、上大学、出国的三个场景的背影,引出下半篇父亲开车离去、父亲在医院、父亲的棺材进火葬场的炉门前三个场景的背影。描写了三代人之间的两组故事,并且分别在两组故事的结尾,即文中与文末处将表达主题的一段文字反复使用,形成了匀称的结构,在反复的使用中,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将叙述与议论相结合,有故事有观点,突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文中的母亲与儿子,父亲与女儿也形成了对比,对比了三代人之间不同的相处方式。暗示了读者应当珍惜亲人间的缘份,突出了目送的主题。
文章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我”既是叙述者又是中心人物,增添了文章真情实感。文章语言朴实生动,饱含深情,当中的中心人物,增添了小说的真情实感。从叙事过程当中,展现出了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从议论当中暗示了目送背后的真谛。回应了开篇所揭示的真理“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通过环境各种的铺垫,渲染了目送地点的背景,深化了文章目送的主题意蕴,增添了文章的内在艺术张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