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剩最后半周了,前几天看了几本包教不包会的半小时漫画,一笑而过地治愈了一下年末的烦躁。
今天开始读《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刚刚翻过目录进入第一部分。还没有正式开始读这本书的正文,仅记录一下脑海里浮现出来的一些支离破碎的记忆点,试着整理输出一下。
对序言笔者给出的一个总结印象深刻,“人们期待人生存在某种标准答案……至少有通往答案的‘办法’。而真相是令人失望……最核心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始终是一条常识:你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
很多心理学的书都是立意在弗洛伊德学派之上,迎合大多数人容易接受、喜欢听的话讲鸡汤以求销量(仅要说某些写书的人不走心,并不是喷弗洛伊德)。甚至不乏有些变种的心理学理论,扯出一些哲学上晦涩的观点,“形而上”到能量场和磁场,脱离个人的主观能动甩锅给虚幻的概念。
《被讨厌的勇气》中阿德勒明确的否定了“原因论”提出“目的论”,如果一直反复追究过去的原因,只是为止步不前找借口。一切都是先有现在的“目的”,才去挖掘过去的“原因”。最初读到这个观点的时候,也是耳目一新的感觉,像阿德勒这样鲜明的观点确实是少见的。不过个人觉得全然否定弗洛伊德,还是有点极端了。
本身心理学就是一种社会和自然学科的结合体,通过所谓科学的方法来探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而且它还贯穿交错到经济、政治等任何社会学科中,甚至连哲学这样的基础学科都没法绝对剥离。重要的是自己怎么去解读,无论是信耶稣还是信如来,只要别让歪嘴小子把经念歪了就好。
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阿德勒都无可厚非,区别不过是在于看待问题的出发点而已。弗洛伊德重在从“因”下手找出拆开毛线球的头,阿德勒重在从现实的“果”出发粉碎内心的幻想。弗洛伊德委婉,阿德勒尖锐,最后殊途同归落到一个点上:骚年,面对现实吧,美好生活需要用双手去努力创造!
《心灵捕手》是一部经典的心理学题材电影,主角是一个叛逆的天才问题青年,和大多数故事主人公一样,经历悲催的童年留下了所谓心理创伤,养成了乖张偏执的性格。经过多个心理医生的治疗无果,最终被称为心灵捕手的一位心理学家治愈,并找找回了自我和爱情的故事。其中连续重复多次的(好像是4次还是5次记不清了)“It's not your fault!”,是捕手打开少年心扉的金钥匙。
找资料时候看到豆瓣上《心灵捕手》有这样一个评价:经历没有埋没我的才华,却抹杀了我应有的自信,我被吓坏了,成长出一腔的狂妄自大,我赖以这种方式保护自己,终于等到一句:这不是我的错。
要是归个类的话,“It's not your fault”是典型的弗洛伊德式范例。借着这部电影为例,试着和一下稀泥。
1、转变认知
弗洛伊德:孩子,这不是你的错,给你造成的那些痛苦是别人的过错!可是你现在长大了,需要放下过去,勇敢面对现在的人生。
阿德勒:孩子,你觉得今天的痛苦是因为别人伤害了你,这是个借口!你内心就想要维持这样的现状,所以才一直纠结过去。
2、接受现实
弗洛伊德:那些伤害已经造成了,害怕再次被伤而封闭自己拒接外界,只会让那些伤害继续在内心反复重演,只不过是我们在“强迫性重复”。勇敢一点面对并接纳现实,迈出第一步用内心长出的力量去治愈它。
阿德勒:第一次以“受伤者”身份做的一些偏执行为得到了别人的同情或怜悯,让你尝到了甜头,所以你想一直持有这种特权而不愿改变。别人没有义务惯着你,别再找借口了,除非你想真的搞死自己。
3、与自己和解
弗洛伊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和自己握握手交个朋友,真正的爱惜自己,给自己点时间和耐性,陪着脆弱的心灵一起长大来治愈自己。
阿德勒:真想改变的话别说拿以前的故事当借口说废话,放弃特权逼着自己一点点改变内心的目的,再安排每天的生活,要不然永远会是个loser。
其实,大家的观点都是殊途同归的,只不过一个是慈母的口气,一个严父的态度,就看这个孩子是感性多一些,还是理性多一些,而选择不同的对话方式罢了。
即便心理学已经进入学科编制这么多年了,也有很多成型成体系的理论课程,但是真的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吗?也许正如前文提到,最核心也最有效的办法,始终是一条常识:你没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它,面对它,接受它,改变它。用龟壳把自己裹起来逃避现实,于事无补。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到底讲的啥,目前还不知道,接下来会用大概10天的时间来读,过程中如果有想法再随时输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