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提出重点改善民生,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而去年的“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及“加快农业人口的转移”,可见农民工问题仍然是当前社会热点话题。
2017年7月11日清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衍爱实践队于山东省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浦江路展开调研前的走访工作,感受打散工的农民工的生活现状,听取农民工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衍爱实践队采访沿街农民工 毕莹摄影两位来自江苏的农民工已在青岛务工十五余年。他们和老乡一起来到青岛打工,喜欢上了这座城市的整洁干净。但较高的物价和迅猛增长的房价,让没有稳定保障的他们不曾想过在这里长久定居。
平日里,他们有活儿干时辛苦工作,没活儿时坐等招工人来。最主要的消遣,就是和老乡闲聊。更多的时候,宝贵的空闲时间只够用他们来休息疲惫的身体,然后就要早早地起床,迎接新一天的等待和工作。
城市清洁工 毕莹摄影晨光熹微,城市的街道便已出现忙碌的身影。推着旧绿色的三轮车,年迈的他们手持清洁工具,在无人的街头踱步清扫,为城市的干净卫生尽己所能。
他们不辞辛劳,从清晨到黄昏,每天工作十六小时,没有公共假期。别人的狂欢,和他们无关。他们只是默默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环卫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在繁忙的街边站成一棵树,挺拔又安静,带给市民良好的环境。
接受采访的环卫爷爷十分健谈。老家在莱芜的他随子女来到青岛,已经做环卫六年之久。他每天早上五点上班,下午一点下班,然后回家。工作以外的时间,和老伴买菜做饭,洗衣刷碗,照看孩子。所有的休息娱乐,就是有时晚上八点多,和老伴来公园遛遛弯,看看别人唱戏跳舞。“年纪大了,下班了也没啥力气到远处走。”环卫爷爷感慨道。
当被问及是否和本地人有交往,他眼中有一闪而过的落寞。“因为咱没文化,说话又土里土气,也遭人嫌弃,咱也不好意思和城里人多说,不像人家有文化的,说话别人爱听。”环卫爷爷向实践队员们袒露心声。
来到这里的农民工,有很多人因为方言等地域差异产生自卑感,不愿与他人过多接触。即使是同样来自外地的环卫工之间,也不常交流,而是和老乡的交流会稍微多一些。
劳务市场等待招工的农民工 毕莹摄影城市中,许多农民工难以获得稳定的就业收入。每天从早到晚,蹲坐在路边等待招工的人,为了养活自己和家里人,终日驻守在劳务市场,寻求各种各样的工作机会。众多单薄的身影,和无数的招工牌,成为了这条街道独特的风景线。
有时,他们想家里人了,又舍不得车票钱,就只好安慰自己,多攒点钱补给家用。有的农民工一年到头回东北一两次,坐硬座一坐就是二十多小时,在漫长的回家颠簸中,辛苦疲惫而又幸福满足。
早起工作的农民工 毕莹摄影许多农民工随着睡眼惺忪的昏黄街灯一同起床,或挑担贩卖,或寻找零工,甚至没有时间安安稳稳地吃饭。从事各个行业的他们,忍受着各自的孤独和艰辛,为着个人和家庭的幸福追求,奔波在城市不同的角落,成为这个城市不起眼却又不可缺少的贡献者,是“唤醒城市的人”。
实践队副队长周鑫说道:“农民工是我们国家可爱的劳动者,我们实践队会积极调查、走访,为农民工融入城市贡献我们的力量。”只有走入他们的生活,才能整理出调查问卷最合适的切入点,发现调研过程中的偏差,及时调整,为日后进行调研分析做充足的准备。
编辑:闫伟芳 毕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