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坑的西瓜有名,每年夏天她都买,17岁的儿子爱吃。不巧那天买了白瓤瓜,谁曾想,就为1只瓜,引发了1场血案和1连串的悲剧。
香椿树街的人都知道,松坑的西瓜船有名。
每逢7月大暑,天气炎热后,老老少少的松坑男人就从乡下摇着船运来西瓜,习惯性地停在铁心桥下,卖完这船瓜再返回乡下。
香椿树街的居民都来这买西瓜,陈素珍也是,买给17岁的儿子寿来吃。
开始她差不多隔天买一只,从7月买到8月,眼看西瓜船渐渐空了舱,就一天买一只给儿子吃。
松坑西瓜都浑圆硕大,陈素珍那天买到了一只很大却没熟的白瓤瓜。
她决定去换瓜,但因为瓜太重了,上街还要买其他东西,就挖了一块瓜瓤包在油纸里,作为换瓜证据。
来到桥下时,发现3条船走了2条,只剩下福三的船。
她过去都在福三船上买瓜,上次看见另一条船上人多,就凑热闹上了张老头那船,买了个大西瓜,没想到却是个白瓤瓜。
她一下子怨恨起来,什么包熟包甜,乡下人总是要骗人的。
她不想白跑一趟,就上了福3的船,先发制人喊起来:买了你多少年西瓜了,怎么给了我一个白瓤瓜呀?
福3笑笑:你不把瓜带来我怎么换?陈素珍把油纸包里的瓜瓤打开。
福三还是笑着,但笑已变成冷笑:你这个女人,把乡下人都当傻子了?你今年在哪条船上买的瓜,以为我不记得?换就换了,还拿个纸包来换瓜,亏你想得出来,天下便宜都让你占了!
陈素珍尴尬极了,没想到福三看起来老实却这么精明。强烈的自尊心让她把纸包朝水里一扔,说:不换就不换,算我倒霉好了,你们乡下人呀,总要骗人的。
可事情到此没有画上句号,因为陈素珍的儿子寿来和他娘不一样。
寿来那年17岁,脾气暴躁整天阴着脸。但其实没人欺负他,是他在欺负别人,还有无辜动物,当时已经杀过猫和狗,还没杀过人。
寿来回家看到半只切好的西瓜,注意到瓜瓤是白的,挖了一块塞到嘴里就吼起来:怎么是白瓤的呀?
当娘的在厨房里带着怨气说:我去换过了,张老头的船走了,你将就吃吧,就当吃冬瓜。那福3不肯换给我,松坑的乡下人都不肯吃亏的。
可她万万没想到,平时把她的话当耳边风的儿子,她对西瓜船的批评却听进去了。
她只听儿子在外面骂了句脏话,却不知道儿子抱着半只西瓜冲出去了。
她刚把锅里的菜炒完,就有个邻居男孩奔进来说:寿来在西瓜船上捅了一个人!
陈素珍跌跌撞撞往桥那跑,正遇上农机厂老王背着浑身是血的福三往医院送,她呀的一声,瘫倒在桥下了。
等老王把福三送到第五人民医院时,福三因为失血过多死了。
福三因为一只瓜被捅死的消息,很快传回了家乡。
三四天后,从松坑来的两台拖拉机停在了城北水泥厂门口,下来二十几个人,大多是青壮年,手里提着锄头铁之类的农具。
一部分人直接去了医院太平间,另一些人浩浩荡荡穿过香椿树街,到陈素珍家门上去了。
因为门碍事,来的人把门卸下来,说要把寿来放到门板上去,抬到医院去陪福三。
那时寿来已被公安局抓走,家里只剩下陈素珍夫妻。丈夫在为妻子熬药,她已经躺在床上好几天了。
暴怒的松坑人把他家砸得乱七八糟,还因为不能容忍陈素珍躺在床上,枕边有包饼干,把她的床砸塌了,还打断了寿来爸爸的三根肋骨。
最终是邻居报了案,派出所派来七八个带步枪的人,才制止了这场暴乱。
20多天后,9月初的一天,福3的母亲来了。
她的眼睛哭坏了,视力很差。来河边打听西瓜船,说船是借别人的,福三人不在了,船要摇回去还给人家。
问她为啥这么大年纪,眼睛又不好,还要她来摇船?
她说福3的弟弟妹妹昨天刚放回去,不敢让他们再来,警察说这次饶过他们,也不用赔那家人东西,医药费也不用赔,再来就犯法了,也要吃官司。
福三母亲被领到居委会,帮助她找到了被拆得支离破碎,漂到酒厂码头去的西瓜船。
黄昏时分,福三母亲在船上向香椿树街这些好心人下跪磕头后,慢慢摇着船远去了。
苏童在《西瓜船》里讲述了80年代的中国小镇,发生的这个无比揪心的悲伤故事。
因为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换瓜事件,引发了一场血淋淋的惨案,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惨痛后果。
里面有城里人对乡下人的偏见,也有乡下人对城里人的不满。在人性善恶的交织中,生命显得如此脆弱,又令人充满敬畏。
面对如此惨痛的结局,人性的善良、宽容和理解更加金子般可贵。
和文中被父母溺爱得暴戾成性的少年寿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惨死的福三老母亲的善良和宽容。
若每个人都能多一点宽容和忍让,少点计较,多点理解,这场人间悲剧根本不可能上演。
#读书##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