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读书生活家
在五本书里,拥抱最后的春天

在五本书里,拥抱最后的春天

作者: 北海迟夏 | 来源:发表于2017-04-26 14:05 被阅读147次

    早前,听过葛剑雄教授的一个演讲——《读书永不毕业》。他说:

    “我们毕业并不是读书的终止,而是一个新的阶段的开始。”

    大学四年,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尽头,站在这个岔路口,回想起自己曾经的生活,唯有读过的那些书还忠实地躺在记忆里,从未远去。

    “新东方”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在多个演讲中提起他大学时曾读过八百本书的往事,而与他相比,我不能算是博览群书的学生,却也零零碎碎的读了五百本书。

    这些书,近两百本是从网上买来收藏,其余的则是从图书馆借来阅读,内容涉及文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它们陪伴了我的大学四年,在我的人生低谷点燃希望的火焰,照亮了我小小的世界。今天,我从每个领域选出一本对我影响最大的书,希望也能在这个春天,温暖你的心灵。


    01  文学:余秋雨《文化苦旅》

    余秋雨《文化苦旅》

    余秋雨先生以“文化大散文”构成了近二十年来中国最持久、最普及、最深入的文化热潮。

    《文化苦旅》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的《道士塔》、《都江堰》、《莫高窟》等名篇均曾入选教材,在海内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历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为回忆散文。书中的内容,既涉及到国内著名文化景点的历史考察,也涉及到国内当代文明发展的深入思考;既有关于人文历史生态的现实描摹,也有关乎生命长河的深刻反思。

    当年,余秋雨先生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厚禄,决绝地踏上一个人的文化苦旅之路,也许他从未想过,这部《文化苦旅》会成为当代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但也正如他在序言中写道:

    “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三十年的时间,沉淀出一位大师的风范,他一直在寻找远方的自己。而我们,如果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则不可不读余秋雨;如果想要回味生命的温度,则不可不读《文化苦旅》。


    02  哲学: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我读过两次,一次是在高中,一次是在大学。

    这本书,用小说的形式解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故事发生在挪威一个14岁的小女孩苏菲身上。

    那天,苏菲放学回家,发现一封神秘的来信。在信中,“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两个问题跃然纸上,自此苏菲开始在某个神秘人的引导下揭开哲学神秘的面纱,踏上哲学追问之路。

    从古希腊爱琴海发源的自然派哲学到雅典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智者派哲学,从漫长中世纪时期的宗教哲学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哲学与经验哲学,从神权到人权,从人本主义到存在主义,艰难晦涩的哲学概念并未在这本书中出现,而是代之以平实朴素的语言来回答哲学上关于人性的根本问题。

    每个人,总会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而不管我们本身有多么渺小,不管我们是否值得被人忘怀与纪念。正如《苏菲的世界》中所说:

    “但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03  历史学: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这本书,最早是在高三时班主任创办的图书角中读过。虽至今已过四年,但对我的影响并未随时间减弱分毫,反倒让我时而在夜里想起。

    这本书虽是历史,却是散文;虽是散文,却是历史。

    前两年,网上流传一种说法,“生平不读十五年,就称明粉也枉然”,足以见得此书地位之高。

    这几天,《人民的名义》在银屏热播,剧中高育良与高小琴的相识相知也是因为《万历十五年》,虽然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其影响力已然是不证自明。

    在这本书的开篇,黄仁宇先生就曾写道: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然而,六个人物、七篇文章,寥寥数万字勾勒出的帝国运行轮廓,正是在这极为平淡的一年,明朝成功走进了我们几百年后的读者世界。

    一本书,一面镜;一部史,一个人。

    我想,如果非要给自己贴上历史爱好者的标签,那么就从《万历十五年》开始读起吧。


    04  社会学:费孝通《乡土中国》

    费孝通《乡土中国》

    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的重要奠基人,其《乡土中国》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也在国外声名远播。

    这本书,我至少读过三遍。吸引我的不止是其中的内容,也在于费老务实的风格、精妙的文笔和朴实的字句。诚如费老所言:

    “我写《乡土中国》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尝试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在书中,费老用中国社会的乡土性这一根本特征连接起熟人社会与陌生社会、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这三条线索,回答了乡土社会的重大问题。比如为什么中国人注重长幼尊卑秩序,为什么要落叶归根,为什么要谈交情攀关系等等,这些问题费老在书中都做了详尽的解释。

    《乡土中国》最早出版于1947年,旧版重印于1984年。三十七年的时间,在中国社会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这个脚印,需要我们这些后辈去丈量,然后继续去寻找远方的意义。


    05  心理学: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

    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

    这本书,前不久刚刚买来读过,是一本理论应用性很强同时兼具广度与深度的书。

    卡伦·霍妮的《我们内心的冲突》,是她的巅峰之作。作为社会心理学的早期倡导者,她的思想建立在批驳弗洛伊德主义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以冲突论为基础的新弗洛伊德主义,将心理学思想上升到了哲学思考的高度。

    这本书,是她对病人和自己人格深入分析后的结果,不仅涉及到人的亲近、疏远和抗拒,也涉及到人的畏惧、绝望和施虐倾向等,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她说:

    “所有人只要还活着就有改变自己,甚至是彻底改头换面的可能性,并非只有孩童才具有可塑性。”

    卡伦·霍妮相信,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而我也有理由相信,这本书能够让我们学会处置内心的孤独与迷茫,重建起人生的自信;让我们学会面对生活的困苦与磨砺,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五本书里,拥抱最后的春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ki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