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高中生都对数理化有这样的苦恼 :为什么我知识点都知道的情况下,题还是不会做?
对此,之前就写过一篇叫《知识点都知道,一做题就不会,怎么办?》的文章,它主要来阐述怎么样才算真正达到了对知识点懂的状态。
本文着重从做题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做题成绩更好。
现在,应用程序化的思维,继续将做题的过程进行细分。
总体来看,做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反馈过程。
做题过程的分解
分为如下3个具体步骤:
1、信息输入(读题)
2、信息分析处理(审题、构建解决方案)
3、信息输出(书写作答)
在这3个步骤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大致的顺序是按照递增的顺序,但各个步骤间还有跳跃、交叉。
因此,每一个步骤出现疏漏,都阻碍整个的进展过程。
最终在答题的卷面成绩上有所体现。
因此,一个会答题的学生,在这3个步骤上都是下过苦工的。
下面就详细阐述这四个步骤。
先讲步骤1、信息输入,即为审题。
好多人都以为这一步就是最简单的了。
虽然这确实是四个步骤中的最简单的步骤。
可事实是这样吗?
当我把题读完之后,多少学生瞪着眼睛,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的告诉我说,还有这个条件啊,我没看到啊,不然早做上了。
我听后都是一脸黑线,早干嘛去了。
其实,在读题过程中:耐心一点,一个字一个字的读,慢慢来,比较快。
一次做好,省时省力。
读题时,我们多数都是在心里默读的;
在此,头脑一定要动起来。
给自己提一个醒:要统计出哪些是已知的条件,并记住。真正把信息输入给心和脑。
(我们不能总会去重新读题吧,莫不如认认真真的一次就把题读好,这是省时间也省精力的途径。)
所以,关键就是要:
集中精力的读。
摒弃头脑中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就把眼前的这道题读好就是王道。
只是,就连这么简单的事,还是有那么多学生做不好。
做到这些,信息输入过程就算是合格了。
接下来就到了第2步::信息的分析处理。只能说枉费十几年的学习。
信息的分析处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审题和构建解决方案。
审题这个步骤,经常是伴随着信息输入过程中就已经开始了。
核心只有一个:
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分析出到底要应用哪一部分知识。
这是一个去粗取精沙中淘金的过程。
需要首先找到那些像金子的沙子,然后进一步缩小范围,精挑细选,直到最后发现金子。
找到“金子”后,剩下的就要构建解决方案就是想办法找到切入点。
找切入点的过程类似庖丁解牛在剔骨时找骨缝一样的过程。
冷静分析,总有线索出现
构建不同的结论达到使用某个具体知识点的条件,然后应用知识点解题。
这个过程是整个做题的最核心部分,占用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因为它反应的就是思维效率的高低,进而直接反映到做题速度的快慢、成绩的高低。
最后就是第3步、信息输出。
信息输出,把你的整个思考过程、思维顺序用文字、公式、等式等等表达出来的过程。
这个过程最关键的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因此,这部分考验学生书写的规范、知识点应用时逻辑的严密性。
有时在书写过程中,会发现信息处理的漏洞,故而会跳转到第二步,甚至是跳转到第一步。
这样三个步骤也不仅仅是一个依次的线性关系,而是互相制约的,互相反馈的。
只是,学生要注意的是,尽量减少这种步骤间反馈的次数和时间的消耗。
这样,三个步骤就都说完了。
整个的做题过程,主要就是在训练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信息的分析处理这个过程是一个中流砥柱式的作用。
多数做不出题的学生卡就卡在这个地方了。
所以,知道自己在这个地方做的不好,就要耐心的在这方面下苦工,一定是有收获的。
思维和方法,这也是数理化等科目教育的最根本的目的了。
理科就是训练学生的科学分析和研究思维。
到此,我们已经知道了学理科的目的,更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大踏步迈进。
真的绕过、避开、躲掉,也就错过了进步的机会。
需要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毅力。
所以,别总把自己当小孩子,别太任由自己的性子,更别惯着自己。
万一把自己惯坏了怎么办呢?
笔胜于剑
生活中的点滴都是教育的契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