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巴金的《家》,读到的确乎是青春的赞歌,巴金在书中写了不少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也都是不同的,有身为封建大家庭的长子觉新,他在家庭责任和个人自由之中尽管有思想斗争,可从未抗争到底,有叛逆反叛,勇敢投身学生运动,将个人寄遇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觉慧,也有努力向家庭抗议、争取自己权利的琴,琴的出现也给封建女性一个希望的曙光,中国女性只要努力抗争,也会迎来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而后来我读巴金的《随想录》,它和《家》写作时间相隔甚久,也愈发体会到巴金在经历人生的重大变革,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打击之后,写作风格的急剧变化,在《家》中,有青春有爱情,有壮烈激昂的青春赞歌,可从《随想录》里看,巴金的写作便少了很多青春气,多了许多对文革群体的批判、痛骂,多了对被批判群体的惋惜同情,但从未变过的主题依然是对封建文化、封建制度的鞭挞,批驳。从而我可以看到,巴金前期擅从人物群像中塑造不同文化背景人物的抗争命运,无论他们反抗程度如何,他们都是在思想、行动中有所觉悟的,在这些人物中你总能看到或多或少的抗争,这便是巴金写作前期明显的朝气青春气,而到了后期我们读巴金的作品便少了几分理想 的建构,更多便转向了对现实的批驳,对文化政治领域的批判性思维,除却对巴金先生写作、作品的感悟,我想我更欣赏的,是他历经千帆、经历过作品不被承认,文化大革命对他思想、生活的打击磨砺后他的依然向前看,依然先进的思想,他在经历了打击之后非但没有不敢说话了,不跟你开口了,他反而用更加犀利,更加积极的笔触写出《随想录》,写出对时代的寄语,这样振聋发聩的作品的问世,对现代文学,对中国文化是无可估量的宝贵财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