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人间词话》1-9
这部分是第三次读了,我发现《人间词话》不能一条一条孤立地读,要几天联系起来一起读。
比如当我读到“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我就感觉和“造境”“写境”之说类似,这句又进一步论述了写实与理想的关系。
境界有“造境”和“写境”,但是两者常常难以分辨。所以区分诗词是描写的现实还是理想,还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出词的境界。王国维接着又说了,境界还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是“有我之境”,因为我们能感受到词中人的悲伤。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因为我们感受不到诗人的情感。“无我之境”显然高于“有我之境”,因为只有当人们达到心胸豁达的境界,才能在作品中体现“物我合一”的“无我之境”,类似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达到这种境界,只能是历经磨难沧桑后,才会生出的心境。
境界的第三种分类,是大境界和小境界。大小境界不分优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是小境界,“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大境界,都有境界。没有境界的词不是好词,有境界,无论大小,都是好词。正如《人间词话》第一条所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最后总结一下什么是境界?词人通过五官感受到的,融入他们的生活经验,再加上一些个人对这些的理解,境界就这样出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