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想法
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养老焦虑症该怎么“治”?

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养老焦虑症该怎么“治”?

作者: 常青子木 | 来源:发表于2021-07-17 13:23 被阅读0次

    最近,网爆一位60多岁大妈用自己多年积攒的百万养老钱满仓了WK股票,本想大赚一把,让养老生活过得更丰盈,结果遭遇该股票一路狂跌,几近腰斩,几十年省吃俭用攒的辛苦钱,没用几天时间就蒸发了一半,引发她生不如死的悲鸣和对股市的控诉……

    这种情形在当下较为普遍,只是有些人养老本钱被骗或者投资失败之后打碎了牙和泪吞,不愿声张,没脸让别人知道,包括他们的儿女。也正因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才是真的令人担忧。

    近些年来,五花八门的以高收益为诱饵的金融诈骗,被骗对象大多是60岁以上离退休的爹爹婆婆们,足以证明这个群体普遍有“软肋”。如今的金融诈骗,骗子们大多智商情商都不低,而且事先都是做足了功课,能够十分精准地快速切中要害达到目的。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的老龄化人口已达2.64亿,这些人当中当然不是百分百参保人数,还有不少人是没有养老金可领的。有养老金的那部分人当中,大多是最低档的。总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指望着那点微薄养老钱过日子是肯定捉襟见肘的,更别说去实现年轻时没来得及涉足的诗与远方了。

    在九十年代我国经济体制大改革时期,国营企业尤其是缺乏生机的老牌国营企业普遍推行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有许多年龄偏大一点的人不得不一次性买断工龄自谋生路;以及后来一批又一批自主创业的人,还有刚出了大、中专校门就失业的人,这些大多都是没有养老账户的。

    所以,我们应该思考:这些连基本养老金账户都没有的人,未来养老靠什么?

    靠子女吗?他们自己也在压力山大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做父母的忍心再给他们压力吗?

    靠政府救济吗?今天的人民政府已经很负责很给力了,能做的该做的都做了,没做的就是财力不允许了。

    靠个人积蓄吗?这也确实是大多数人的传统养老思维方式,大半辈子省吃俭用把牙缝里扣出来钱存进银行,等着老了不能挣钱的时候动用。可是,这点养老钱就像家里储存的一缸水,舀一碗少一碗,总有见底的那一天。

    如果以上三方都靠不住,未来在该休养的年纪还得继续打工挣钱。老龄化程度严重的日本社会现在正是这种状况,七十多岁的人还得继续打工挣生活费,使尽浑身力气延续着没有质量没有幸福感的生命。

    我们真的愿意这样老去吗?不妨再次设想一下:该领养老金的年龄没钱可领,发现仅有一点积蓄,又怕过早支取完了,而自己还在活着!

    多年前赵本山小品里的那个段子居然成了今天生活中的真实:“人还在活着,钱没了。”

    最焦虑不安的是60岁以上这个群体,社保局个人窗口交养老金已没机会了,买商业养老险的大门也被关上了,仅有一点积蓄放在哪里能够避免“人还活着钱没了呢”?

    所以说,近些年金融诈骗的主要对象是这个焦虑不安的老年群体,在无奈无助之下恰好被骗子们掐准了“软肋”。

    如果是在50岁以下,还有机会买商业养老年金险,也就是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的第三支柱养老,也有形象比喻以“金融房”养老的,其实就是把一笔积蓄分期投进养老年金险或增额终生寿险账户里,在杠杆加持下转换成与生命等长的现金流。

    因为,增额终生寿险能够用合同的方式锁定利率、复利增值、灵活领取,兼顾了“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是除养老年金险之外最适合用作养老准备的金融产品。

    另外,公募基金里面的养老基金组合定投也是可以用于养老准备的。稍微强调一下,最好不买单只基金作为养老储备,因为单只基金的净值波动风险相对于组合定投要大很多,有的甚至接近炒股的波动风险。

    总之,如果把养老储备金比作是鸡蛋的话,那一定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且,放在不同篮子里的鸡蛋,也不要放在同一辆车里(万一翻车了呢)。规避风险是养老金准备的重中之重。安全性要始终放在第一位,涨跌波动不能太大,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博取相对较大收益。

    我认为,这才是有效“医治”养老焦虑症的良方。

    请相信,每一位优雅老去的人都有一个准备充分的养老金账户。纵然方式不同,但一定得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养老焦虑症该怎么“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rw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