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女性励志一周阅读一本书读书
《刻意练习》:你所知道的关于一万小时法则都是错的!!!

《刻意练习》:你所知道的关于一万小时法则都是错的!!!

作者: Cindy_Zheng | 来源:发表于2018-11-29 10:14 被阅读57次

    天才存在吗?

    前几天有幸近距离目睹一个从小就斩获国际大奖的钢琴大师,那简直就是魔手,在黑白键上随意转换,优美的琴声穿越我的心灵,我灵魂飘渺了……

    有人说这简直就是神童,莫扎特在世,天才……

    通常我们会习惯性的认为人的某种能力受到基因的限制,他是个天才,他有天赋,他天生注定就成为钢琴家。

    然而对于众人把几十年的努力归结为天赋二字,他的奶奶有点不悦了,开玩笑的说,哪里有什么神童,他从三岁就开始练钢琴,一天练习十几个小时,就是40度高烧也没有停过……


    人的能力由基因决定吗?

    人的能力有基因限制,这种思想常常表现为“我不能”或者“我不是”之类的表述。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说,“我天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我没有写作的基因”,“我做不到”等。

    这种观念好比毒药般侵蚀我们的身心灵,具有极强的破坏力,使我们如手到擒来的猎物般等待基因屠夫的宰杀。因为它可以让人相信,在自己没有天赋的领域,甚至试都不用去试。

    我们未曾尝试,也不敢尝试,就轻易的否定自己,同时还泊然欣慰道,你看我就是不行。

    莫扎特的“完美音高”

    1763年仅7岁的莫扎特在欧洲旅行演出,身材矮小得只能勉强看到大键琴的顶部,但他用自己演奏小提琴以及各种键盘乐器的技能,深深征服了观众。

    不仅如此,让那个时代的人更加震惊的是,幼年的莫扎特能马上准确辨认任何乐器的调子,也就是“绝对音高”,或者“完美音高”,大约在一万人中,只有一人具备这种能力。

    人们认为这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往往只有少数的幸运儿才会天生拥有,大多数人都不具备。然而2014年东京心理学家对完美音高的实验结果,颠覆了人们对完美音高的固有认知,实验结果在《音乐心理学》科学杂志上发表。

    心理学家榊原彩子招募了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训练,目的是教他们如何通过声音来辨别钢琴上弹奏的各种各样的和弦。

    完成了训练之后,参与研究的每个孩子都被培养出完美音高,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尽管在正常的条件下,每万人中只有1人具有完美音高,但参加了榊原彩子研究的那些孩子,却个个都拥有。

    这显然意味着完美音高根本谈不上是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

    简单的说完美音高并不是一种天才,但是,发展出完美音高的能力,反倒是一种才华。而且差不多所有人都具有这种才华。

    那么,怎么来理解莫扎特拥有的完美音高呢?

    原来莫扎特的父亲是个壮志未酬的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于是把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培养孩子身上,为此还专门撰写了一部用于发掘孩子音乐才华的培训书籍,并在莫扎特四岁的时候,父亲便全职教莫扎特学习乐器。

    尽管我们不知道莫扎特的父亲用什么方法来训练莫扎特,但我们知道,莫扎特六七岁时受过的训练和心理学家榊原彩子对24个孩子的训练相比,不但强度更大,而且时间更长。所以对莫扎特的完美音高,也就不用那么惊奇了。

    对各个行业或领域杰出人物进行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斯 埃里克森对三组(即优秀,优异和最杰出)共30位小提琴学生进行研究,发现要成为杰出的小提前家,需要进行几千个小时的训练,此外并无捷径。

    18岁之前,优秀的学生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而优异的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杰出的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

    不但如此心理学家安德斯 埃里克森在对各个领域专家级别人物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时间最多的人。


    人的能力由智商决定吗?

    有的人会认为在某个行业或者领域取得优异甚至杰出的成绩,是他的智商过人,拥有高深的智慧,只有少数人拥有这样的智慧。

    比如说要下好国际象棋,需要一个聪明的大脑。人们一般认为,国际象棋需要高于常人的智商,而视觉空间能力看起来对国际象棋格外重要,因为棋手们在研究可采用的战术时,必须能够想象棋子的位置以及自己的招法。

    2006年来自牛津大学的三个研究人员从中小学国际象棋俱乐部招募了57个孩子,年龄在9至13岁,其中有些孩子已经是相当优秀的棋手了。研究的目的是观察智商在国际象棋棋手的棋艺进步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如果说有作用的话)。

    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年轻棋手确实在智商分数上高于常人,但智商与某位特定棋手的棋艺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关系。

    相反,在成年人中开展的一些研究发现,在视觉空间能力方面,成年的国际象棋棋手并不会比非国际象棋棋手的正常成年人突出。同时棋艺高超的成年国际象棋棋手,甚至是特级大师,其智商也不会比受过同等教育的其他成年人更高。

    也就是说在成年人中智商高低与国际象棋棋艺高低之间并无存在关联。

    在孩子刚刚学习国际象棋时,智商高可以帮助他们学习的更快,但最终区别于他们是否成为国际棋手,不再是他们的智商,而是练习的时间。

    也就是说从长远来看,占上风的是那些练习更勤奋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开始在智商上或者其他才华方面稍有优势的人。

    或许你还可以假设围棋高手的智商一定更高些,但你又错了。最近对围棋高手的研究表明,他们的平均智商实际上还低于普通人。


    只要足够长时间的练习,就一定能成为专家吗?

    那我只要在某个行业或者领域足够长的时间练习下去,不就可以成为专家了???

    人们通常错误地以为,继续开车、打网球或烘焙饼干,就是一种形式的练习,如果不停地做下去,自己一定能够更擅长,也许进步较为缓慢,但最终还是会更出色。

    开了20多年车的老司机,一定会比只开了5年车的司机更擅长开车;行医20年的医生,一定会比只行医5年的医生更优秀;教了20年书的老师,一定会比只教了5年书的老师能力更强。

    然而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甚至说,在本行业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或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虽然你训练的时间很长,但你都是在天真的练习。所谓“天真的练习”,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

    就如以下的例子:

    导师:从你的练习清单可以看出,你每天练习1小时,但你每次测试的时候,总是只有C的成绩。能不能解释一下原因?

    学生: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昨天晚上都演奏了!

    导师:你演奏了多少次?

    学生:10次或者20次。

    导师:你弹对了多少次?

    学生:唔,我不知……一次或两次吧……

    导师:哦……你是怎么练习的?

    学生:我不知道。我只是埋头弹!

    这就是天真的练习,只是埋头干。尽管练习时间很长,但是收获甚微。

    我们今天知道本杰明富兰克林是一位科学家,同时还是位作家,但很少人知道他其实还是美国的第一位国际象棋棋手,曾参加过最早的国际象棋比赛。

    他下了30年的象棋,老的时候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下棋上,往往从晚上一直下到早上太阳升起。他那么聪明,又花了数千小时来练习,但他的水平最多只能说是中上等。为什么?

    因为他的数千小时练习是天真的练习,如同一名30年的时间里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弹奏同样曲子的钢琴家。这种练习是他棋艺停滞不前的根源。

    那要如何练习呢?需要有目的的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的四个特点

    1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地目标

    2练习过程是专注的

    3练习包含反馈

    4需要走出舒适区


    只要足够努力的练习,就一定能提高吗?

    在任何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或领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致力于变成业内的杰出人物,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也就是一万小时法则。

    畅销书作家《异类》格拉德威尔曾在探讨什么使得人们成为某一领域的杰出人物时,说了一万小时法则。

    许多人把一万小时法则解释为一种承诺,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只要做到一万小时的练习,几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该行业或领域的专家。

    例如比尔·盖茨大约花了1万小时来编程,以磨砺技能,为日后创办和发展微软公司奠定了坚实基础。

    可是一万小时法则在许多方面是错误的。

    首先对于1万小时这个数目因行业的不同而不同。对杰出的小提琴家来说,一万小时,仅仅还是走完了一半的奋斗路程。而对记忆数字来说,史蒂夫只经历了200小时的练习就成为当时世界上能记住最长数字串的的第一人。

    再来这一万小时的练习方法至关重要。

    尽管我们通过专注的训练和走出舒适区,一般能在某种程度上提高自己做某件事的能力,但那并不是全部。刻苦努力还不够。逼迫自己超越极限,也不够。

    也就是说有目的的练习还不够。

    还需要“刻意练习”的方法,该方法已被证明是提高人们在各个行业或领域中的能力的最强大和最有效的方式。这种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与其他类型的有目的的练习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上存在着差别。首先,它需要一个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领域,其次,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

    我们如何运用刻意练习呢?首先辨别杰出人物,然后推测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接着再提出训练方法,这些方法使你也能像他们那样表现卓越。

    理想的情况是找到客观的、可复制的测量指标,以便前后一致地从普通从业者之中挑选出最优异的从业者。

    刻意练习颠覆了我们对人类潜力的看法,如今我们不再是发掘自己的潜力,而是自己可以发展这种潜力。

    当我们在提高自己时,我们才最像是人类。和其他任何动物不同,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己,以我们选择的方式来提高自己。这使得我们和当今世界以及有史以来的其他物种区别开来。                                                                                                     —— K. 安德斯 埃里克森

    刻意练习

    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

    “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源于“正确的练习”!

    著名心理学家艾利克森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墙裂推荐,大家可以去阅读下《刻意练习》这本书。在读的时候不禁感慨外国人写作的严谨,单单参考文献都有两百多页!!!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刻意练习》:你所知道的关于一万小时法则都是错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sxc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