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李红岩先生的《诗歌朗诵技巧》
仅限于本公众号内用户学习交流使用
基调是一部作品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朗诵诗歌的时候,我们对于情感的酝酿与抒发,对于音色的选择与调制,对于节奏的把握与控制,诗歌所体现出来的或深沉、或高亢、或喜悦、或悲愤、或细腻、或豪放的色彩,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基调的确定有关。
确定基调须要注意对诗歌总体色彩进行把握,既要突出主色,又要显现辅色:
(一)突出主色
古体诗的篇幅不定,一般来说都比较长,诗歌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写作手法也灵活多样,朗诵时极易出现的一个毛病就是陷于对细节的着力处理之中,而忽略了对全篇的把握,最后导致有字无句、有段无章现象的出现。
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几句: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实际上是想抒发自己政治理想破灭后的忧愤之情,并且展现了自身的高尚人格,因此,“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几句不同于一般的寄情山水诗那样有较多的亮色,实际上隐含着深深的无奈,有“不得不如此”之意,所以处理时不能就文字表面将其做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最能表明诗人的心迹,这也进一步为全诗的思想内涵的揭示提供了佐证。
(二)显现辅色
显现辅色是对突出主色的一个补充要求。
诗歌整体的感情色彩主要来自于主色的建构,表现主色文字的篇幅比例、色彩分量一般来说比较大,但这并不排斥辅色文字的加入和辅色的显现。一部诗歌作品是由一个字一个字组成的,是由一个诗句一个诗句连缀成篇的,没有基本的字词和诗句就没有完整的篇章。朗诵时,对于细节的处理也是很重要的,有时也须要点染和突出,不过其关键是将其点染和突出到什么程度,其难度不在于是否对其调制色彩,而难在对其分寸火候的把握。
比如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对杨玉环形象的描绘: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单就这几句文字来说,朗诵者处理的空间是比较大的,甚至于可以倾注极强的赞美之情来朗诵,不过由于须要突出爱情悲剧的主要色彩,显然不能简单地进行赞美。但是如此形象描绘杨玉环美貌的文字又不可能不着力量地轻松带过,因此就须要在理解诗歌主要色彩的基础上把握分寸火候:其一是须要给予一定的关注,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分量;其二是把握“如此美貌最终却香
销玉陨”的事实所给人带来的怜悯怅惘之感,语气中有赞美,有怜惜。这样,辅色既不会影响到重要色彩的营造,同时自身的色彩也得到了恰当的显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