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萃取+知识沉淀
001 没考好
我遇到一个学生,学习数学很用功,在数学上花费的时间比其他科目多,但是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我分析了这个学生的试卷,了解了学生平常的学习方法后,发现他的学习策略有问题。
试卷中有超过一半的分数扣在了审题、计算上。比如漏看一个条件,比如计算时出现符号错误。因为题目没思路不会扣的分只占一小部分。而这个孩子平时练习较多的是难题,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扣分少的地方,这就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审题、计算问题没有解决,每次考试都容易因此而丢失大量分数。
因此,要想提升成绩,审题、计算这样的问题要优先克服掉。而难题可以先放一放。
所以,考完试后不能用一句“考好了”、“没考好”来对这次考试进行总结。要量化自己的得分情况。在学校学习统计图、统计表不是白学的(小学就学了),要用起来。
002 量化的不只分数
除了考试分数外,还有其他可以量化的数据。比如时间、比如任务量。
为什么一放假作业就容易完不成,除了拖延的原因,还有对时间预估不准的原因。假期时间长,会给人一种错觉,时间一时半会用不完,时间好像是无限的。在“无限”的时间下,作业量就会被低估,总觉得只要花费少量时间就可以完成。但实际在做的时候才发现,每项作业要花费的时间不少。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表面上是人对时间、任务量的感觉出现了问题,根本原因是没有对时间、任务量量化。算一算一项任务要花费多少时间,每天可以拿出多少时间,同时也要考虑休息的时间。这样算下来,会发现假期的时间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多。
不仅仅是在假期,在每天的写作业、考前的复习阶段,也会出现时间、任务量预估错误的问题。要么觉得作业好多不想写,要么觉得作业不多想先玩一会。要么觉得考试还很远,不着急复习,要么觉得考试没多少时间复习,每天都很焦虑。
因此,我们要对分数、时间、任务量等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数据进行量化。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准确地把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小成就
运动:时间晚上,卷腹3,深蹲3,俯卧撑3
学习
英语40,《考研考纲词汇(精简版)》
阅读英语短文×2
上午1道数学题
工作: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