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芳草地大厦,我让他先去洗手间洗一把脸,精神精神,再上三楼“签证中心”,原来并非面签,而是交材料。那年冬天,好像中午刚过,我在这里配了两副眼镜,在天桥一侧的滚梯尽头,紧张而欣喜地接听你的第一个电话,我们都说了什么,全忘了。再上一层的拐角处放了两个沙发,为品酒顾客准备的,当时空荡荡什么也没有,只有我在那里转悠倾听的影子。转转转,同层对面开了一间玻璃房的帽店,仿佛走进花店,每顶帽子摆出花朵盛开的样子,在各样射灯下,跳动着俏皮的娇色,散发着淡雅的芬芳。有送人帽子的吗?偷偷照了两张照片,能照一百张该多好,恨那店主两小伙子。
两个小时后儿子出来,告诉我,与在职证明配套的工商执照复印件的红印章是扫描件,非直接盖印上去的。唉,王经理的主意,且那模模糊糊的章,更像萝卜章,并没有十三位防伪码数字。儿子倒安慰我,人家说没关系,先送大使馆看看。我只好心里默默地祈祷吧。他说当时还需六百元签证费,自己没带,又怕我也没有银行卡在身上,真吓出了一身冷汗;不过,他仍淡淡地问:如果没有签证,能上飞机吗?下了飞机会怎样?她妈妈总叨叨:儿子出国以为是受苦,不是镀金。我提醒着,那是回复沙河吴老师关于不宜早出国的说法,他内心深处知道“出国”的好处。
前几日与高总聊天,他说 BBC 和 CNN 网站要开放了,我说英文网站都可以看,只是中文网站不行,他还追问是否亲自试过,我使劲点头。下午睡醒觉,想验证j一下,结果仍不行,很多热门新闻网站都无法打开,我想找一个类似“掩耳盗铃”的词,但“盲人摸象”也不妥。倒是路透社和金融时报尚可,更好的是朝日新闻,几乎整个版面没有激烈的时事政治,这对于看惯了联合早报的中国人可能有点不适应。特别是它并不怎样国际化,“政治经济”栏目下每天一两件,甚至隔天才有,且内容平铺直叙,不见任何立场观点。日本人含蓄在形式上,会把无形的情感融进有形的仪式中。
“时尚文化”栏目,有两则女子围棋赛消息。一则半决赛中,藤泽三冠惜败黑嘉嘉七段,题目中未提及国家名,黑七段来自台湾,一张微笑的单人照片;二则决赛中,於之莹胜黑嘉嘉夺冠,通篇350个字符,只有“中国代表於之莹•六段(20岁)”介绍她,照片也是冠亚军合影,而黑七段给了187个字符。题目均冠称“世界”,内容转说“日中韩台”,问题大大的!不过“观点专栏”的观点并不鲜明,写一个个小故事。“请和我的丈夫结婚”讲临终关怀护士最后嫁给逝者丈夫二十年后也患病离世;“大雪将至无家可归 那位救了我的女性你是谁”路人甲给了他印有救助站地址的三张纸,及五千元打车去救助站。朴实描写后,这样结束:被亲手交付的纸张,也折好了放在包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