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林舟唱晚写的《世间始终你好》这本书,更详细了解钱钟书与杨绛两人之间的夫妻伉俪情深和治学途中的互相守护。
对钱钟书与杨绛先生和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心中除了敬仰,更多的是感慨。敬仰他们的才华,感慨他们一路走来的相互搀扶。
伟人也是平凡人,他们生活一样充满烟火气息,在柴米油盐中把日子过成了诗。做学问更是贯穿整个人生。
无论是他们生活中相处之道,还是孜孜不倦致力于学术研究,都值得我们学习。
一、先看看二人的天作之合。
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钱钟书
我与钱钟书是志同道合的夫妻。我们当初正是因为两人都酷爱文学、痴迷读书而互相吸引走到一起的。——杨绛
好的婚姻从来都不是将就。两人都是出身名门,都博览群书,后相识于清华学府。
无锡,北倚长江,南傍太湖,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它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历史积淀,培养出了无数才子佳人。一代文豪钱钟书先生就出生在无锡古城。
1910年初冬11月下旬,干枯落叶随冷风飞舞。钱家大院,一声婴儿啼哭打破了寂静。这个新婴儿便是钱钟书。
钱氏家族是无锡本地有名的书香门第。父亲钱基博是一代国学大师。他童年时光跟伯父长大,伯父对他疼爱有加,管教宽松。
钱氏家族对西洋文化有些抵触,所以钱钟书小时候读的都是国学经典,像《论语》《孟子》《尔雅》等。长大一些会读四大名著和《济公传》等古典小说,雅俗共赏。
他幼时不仅爱读书,喜欢看故事,还善于思考,更喜欢把有趣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讲给周围小伙伴们听。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他以后融贯古今中外书籍,打下坚实基础。
他小学就读东林小学,它前身是著名的“东林书院” ,那副著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便出自于此。钱钟书在此开启最初学海生涯。
在这里,他继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开始接触西洋文学。读梁启超翻译的《十五小豪杰》,林纾翻译的《林译小说丛书》。
钱钟书读小学时作文水平,在同龄人中是佼佼者。一代才子,文采初露。
在钱钟书懵懂成长岁月里,有一个女孩也沿着自己的人生轨迹,绽放光芒。
1911年7月,夏季北京城,天气炎热,蝉噪蛙鸣,莲花盛开。有一个女孩恰似粉嫩莲花,降临人间。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她就是后来的杨绛,杨家第四个女儿。
父亲杨萌杭早年留学日本和美国,思想比较进步,对女儿接触西方文化影响较大。
杨家也是来自无锡,在当地也是有名书香门第。杨绛出生时,他正在北京一所政法学校任教。
杨绛天生带有灵性。据说她出生时,啼哭几声就停止了,睁着乌溜溜的眼睛四处乱看,一会儿,竟笑了起来。
小时候的杨绛像候鸟一样,随父亲调动南北迁徙。时局动荡,个人命运如同漩涡中的落叶,由不得自己。
杨绛幼时在京贝满幼儿园毕业,小学进入辟才胡同女师大附小读书,后随大姐去上海启明学校就读。
启明学校是教会学校,一切都是洋派的。杨绛思想初步形成时期是在这所学校。
中学就读苏州振华女校,初显文采。有课堂习作《宅居书怀》《悯农诗》被选登《振华女学校刊》。
在振华,杨绛最大爱好是读书,这一点受父母影响颇深。东西方名著中,从老子到狄更斯,从李煜到司各特,她均有涉猎。
杨绛大学就读苏州东吴大学,大四时因为闹学潮,东吴停课。杨绛说服父亲同意北上借读,在好友蒋恩钿建议下,改为借读清华。
注定相遇的人,无论擦肩多少次,都终会再相见。就像杨绛和钱钟书,1932年3月的一天,俩人初次见面,自此念念不忘。1935年7月,两人一纸婚约,良缘永结。
二、看看他们留学期间的烟火气息生活。
牛津留学期间,杨绛眼里“笨手笨脚”的钱钟书,学会做早餐。而且这个习惯除了特殊情况外,一直延续到老。
杨绛生产时,钱钟书在家里做各种“坏事”,杨绛安慰他一句“不要紧”。待自己出院回寓后,把家里所有被丈夫弄坏的东西全部修好。
同样是柴米油盐生活,他们夫妻彼此包容,互相信任,满满的爱意流淌在两人之间。纵观我们常常为了一些鸡毛蒜皮小事吵得不可开交。
再看看他们是如何处理持有异议的事情的:曾经杨绛跟钱钟书在出国的邮轮上发生过争执,起因是一个发文单词的读音,双方都说了很多伤人的话,特别伤感情。自此以后,他们约定,再有争执,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所以,以后再遇到不能统一意见事情,彼此存异,互相尊重。
以一儆百方式的确很好,特别是对夫妻之间处理家庭矛盾事宜。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夫妻因为处理不好家庭矛盾走向离婚,要么在争吵中彼此互相伤害,给孩子也带来不利影响。
三、逆境中养成坚韧性格,虽不快乐,仍能乐观。1958年到七十年代初,国家有难,个人也未能幸免。他们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严重打击,但是他们仍能乐观。
好了,先分享以上三点。通过阅读他们“一生”,感慨颇多:伟人也是平凡人,但他们处理事情的方式则充满着智慧,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特别是他们一辈子都在贯读古今、输入输出的治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