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北辰
空虚与无聊总是让人感到生命的苦痛,王子时期的释迦牟尼因为不想在日日笙歌、夜夜欢娱,在那寂寞的王国里仿佛缺失了心灵的救赎,于是想出城散心。
出了城门,就觑到不远处有一位老者蹒跚而行,步履艰难。太子忙问马夫车匿:“这个人为何神情委顿,身形佝偻?”车匿说:“他是个老人。”太子又问:“老人是什么?人们都会老吗?”车匿回答:“从古至今,没有谁能永葆青春,每个人都会从婴儿长起,最终变老。阴暗灰尘,如老树皮一样。”
太子听到车匿的话,一股巨大的苦恼涌上心头:“日月不停地迁徙,衰老就像闪电一样快,白驹过隙人就如老树皮,人身就会变得丑陋而不可旁观。我现在纵然富贵无双,难道能免除这样的遭遇吗?为什么世上的人对这样的境况不感到害怕?老患能坏我们这色相的身体,一切众生健壮的身体、雄厚的力量,好比是一瞬的梦境而已。世间上什么都是在变迁着,别人是如此,我也是如此,眼看如此的老患,怎不使我生起悲伤厌惧的心呢?”太子长叹一声,打消了出外游玩的念头,便叫车匿掉转车头,向王宫回驶而去。
回到王宫,太子更加感到忧愁。人生的短暂、空虚和寂寞有如一条毒蛇纠结盘绕在他心里,他只好独自忧苦地思索着。太子父亲见到这一切,无比担忧,但他无法排解太子的忧伤,他只有增加宫娥才女,增加外在的欢乐来娱悦太子。然而,太子对这一切已经熟视无睹了。
又过了些天,太子又要外出游玩。为了避免再有不快的事发生,净饭王就命人打扫街道,清除污秽,而且连沿路围观的民众都有所挑选,并且特意让太子从南门出城。
但刚刚走出城的南门,路边就出现一个病人,非常瘦弱,却长着一个奇大的肚子。满身生疮流脓,颜貌萎黄,全身颤抖,不停地呻吟着。
太子见此情景,感到很奇怪,就问身边的车匿:“这是什么人?”车匿回答说:“这是一个病人。”太子又问道:“什么叫做病?”车匿回答说:“所谓病,就是由于人们嗜欲太深、饮食无度引起的身体不调,进而转变成病。人生了病,就会变得身上所有的地方都感到不舒服,甚至苦痛。气力虚弱,饮食也少了,睡眠也不能安稳了,坐卧也需要其他人扶持。”
太子听到这里,心里油然生起慈悲之心。他看着那个病人,就像自己也生了同样的病一样,他无力解除这样的苦痛,因而心里忧愁万分。他又接着问:“只有这个人才是这样生病,还是其他人都会这样生病?”车匿回答说:“所有的人都会生病,不论贵贱,不论男女老幼,都会生病。”太子听完,心里默默地想道,“像这样生病、痛苦,普天下的人都将缠缚熏染上,为什么世上的人都只想着眼前的快乐而对将来不感到害怕呢?”太子一想到这里,便深深地感到恐怖,不能平静。当即下令不再出游,驾车回宫。
过了些天,又想出门玩耍,太子第三次出游是走西门。沿路依旧是洒扫停当,精心布置,因为净饭王生恐又有什么事情惹得太子烦心。
可是他们刚刚走出城西门,就看到四个人抬着一具棺材。有人向尸体散花,有人在旁痛哭。太子见此情景,茫然不解。于是就问车匿,“这是个什么人?为什么有人将香花布散在他身上,却有许多人号哭相送?”车匿恭敬地回答说:“这是一个死人。”太子又问:“什么叫死?”车匿说:“所谓死,就是人的上下四肢以及各种器官都没有了知觉,神识随之而去。这个人在世时,贪恋执着五欲,爱惜钱财,辛苦经营,只知道积聚财富,不懂得命运无常。现在一旦舍弃这些财物、权势、地位、欲乐而死,却又为亲戚眷属所爱恋怀念,所以有这些跟在后面哭的人。然而人命终之后,就像草木,所谓人间的恩情好恶,不再与他相关。像这样死去,确实是非常哀痛的事。”
太子听后,受到了巨大的触动。他浑身颤抖,询问车匿:“只有这个人才死,还是其他人也一样会死呢?”车匿回答说:“一切世人都应当会死,不论贵贱,都无法逃脱。”顿时一种异常的恐怖笼罩着太子的全身,太子低声对车匿说:“世间既然有这死的痛苦,为什么人们还要在其中做出那么多放诞纵恣、安逸快乐的事?人心真有如木石,不知道一点害怕和恐怖!”太子当即命令赶紧回宫。
第四次出游的时候,太子骑着马,从北门出去。这回的街上虽然仍是华丽庄严,但在太子的眼中却不见有多少快乐和奇异。出了北门,一直来到郊外。太子挥手叫侍从走开,独自来到一株阎浮树下坐着,为解决老、病、死的苦患,陷入沉思。忽然前面有一个穿着法服的沙门向他走来,太子立刻站起来迎接,并很恭敬地问道:“请问您是什么人?您为什么要穿与众不同的服装呢?”
“呵!你要问我这个吗?我告诉你,我是离开家庭束缚的沙门。我厌恶老、病、死的苦恼,我要求得自由解脱的大道。众生,没有人能免除老、病、死,没有人能逃脱瞬息万变的无常,因此,我才出家来做沙门。我没有什么可以忧愁,也没有什么可以欢喜。我的希望是能够获得不生也不灭,达到冤亲平等的境地!
我,没有财欲也没有色欲,终日隐居在山林寂静的地方,断绝世间名利的关系,没有‘我’的观念,也没有‘我所有’的东西,没有净秽的选择,也没有好丑的分别,在市镇或村庄上乞食,滋养这假合的色身。
遇到别人有苦难的时候,我就设法为他解救,我没有希望别人报酬的心理,更没有求功德的念头。我只觉得众生的苦恼都应该让我一个人承受,我不努力去解救生死大海中的众生还有谁呢?”
悉达多太子听到这里,顿时觉得深合心意。他想,我正是要远离欲乐,求得解脱大道,以普渡众生,但不知如何实行。今天正好遇上了这位比丘,真是仿佛见到黑暗的世间上一盏明亮的灯!正当太子要进一步打听修行的具体步骤时,那位比丘却已不见了影踪。
太子回到宫中,心中欢喜无比,想到:“我以前出城时,见到有老、病、死等等苦痛,白天黑夜都担心着为这些现象所逼迫,今天见到了这位比丘,他向我开示解脱的大道,这真是我求之不得的机缘啊!”想到这,太子心里便暗暗打定了主意:“我一定要像那位比丘一样出家修行。”
于是,他便庄严端正地前往父王的宫殿,向父王请安,说:“世上万事,没有什么能长久。再亲密的人也会分开,再强壮的人也会变老。死亡的大限到来时,没有谁能逃脱。人生如一大苦海,我愿做这苦海中的一叶扁舟,度众生到达极乐世界的彼岸,使他们都得到永生的悦乐,得到真正的解脱。父王,请您允许我出家修行吧。”
净饭王听到太子请求出家,头脑顿时“轰”的一下,差一点从座位上掉了下来。摸着太子的手,泪流满面的道。
“奚达多,请停止你的想法,你是看书看入魔,要成为孤家寡人了吗?你舍弃父母,忘记了嗣国的重任,这是不合理的,人生在世,孝悌为先,你舍弃我们而去,难道没有良心了吗?你赶快打消这个想法,顺从世间之法,享受荣华富贵,我们辛辛苦苦一辈子,没做个什么恶事,你不要让我们后半生衣食无靠,”
太子回答说:“我发誓要使我的四个愿望得到满足,只有出家才能做到,因此,我必须出家。”净饭王问道:“是哪四个愿望?”太子说:“第一,人不能衰老:第二,人不受疾病侵扰:第三,人不再死亡;第四,人间不再有别离的苦痛。如果这四个愿望,父王都能使我得到满足,那么我就立即打消出家的念头,从此不再出家。”
净饭王听到,知道无法办到,心里更加悲痛。其实世间父母与子女,不过缘来则聚,缘尽则散,一场虚幻,但世人的贪著之心太重,总是认为父母就是天地,就是什么在世佛,总是永远也无法割舍这种感情,其实代表的无非是无法割舍人欲罢了,修行只有人情断了,人欲才能断,你的内心还在亲属之中,想着向谁靠近,都只会一片混乱。于是纵然净饭王苦苦挽留,释迦牟尼该是要普度众生,又怎能因此停留。
他曾对婆娑罗王道:“尊敬的国王,您并不明白我的意愿。我从小锦衣玉食,生活在温柔之乡,没有什么享乐是我想体验的了,但是我的心中却常年被悲苦所缠绕。我看到世人被浮华所吸引,为了欲望而执迷,却不知浮华背后是无尽的黑暗,欲望之后是难掩的伤痛。我舍弃王位,苦苦修行,就是为了追随前世的佛,用悟出的真知来解脱苦海中的众人。”
不久之后,释迦牟尼,就乘天黑,出家修行去了。这是佛经故事里描写的释迦牟尼,现在呢?我谈谈修行的看法,所谓生老病死,首先是人生的规律,每个人都是出生长大衰老死亡,活着要想避免生老病死,几乎别无可能,即便再能养生的人,多是活几年。所以从佛教来看,要解脱生老病死,其实就是不要来这个人生,不要出生当人,因为人生太苦。所以佛教的主旨,就是度人超越轮回,不受生老病死之苦。众生皆苦,无论贫穷富贵,贪欲无求,心不餍足,老而色衰,病无光泽,烦恼妄相,忧苦身心,罪业深重,恐堕恶道,而无可救赎。很多人都说,人间不值得,下辈子不来了?
释迦牟尼肯定也是看见好多人不想来人间,因为人间太苦。于是他思考生命轮回的根源,最后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人之所以无限生死轮回,归根结底,不外乎就是贪爱男女之欲。因为你想要交融,就顺从男女之欲,那就是轮回,你心中有欲,临终时中阴身看见几公里有男女啪啪啪,心中起了贪念,騞的一下,就投入人胎,成为一个婴儿,这就是轮回。当然了,中国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性总是闭口不谈,似乎每个人都已道义纯然,我却是不得不和释迦牟尼论论,因为我觉得他说得蛮正确的。
也可能我曾经欲爱深重的缘故,我知道。就像现在人喜欢看某些动作片,那么你死后的中阴身肯定也会看见某些动作片。而人的那股灵魂脱离了身体的束缚,行动肯定是非常迅速的,几公里飘飘就到,一看见男女的某些动作,心神一动,卧槽,一下子就可能被吸入女胎,恭喜你,投胎了,开心吗?很多人说下辈子不来人间,不是你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的。要是能够有选择的机会,很多人都不会来,可是你控制不了你的心神,没办法的。有男女贪欲,就是轮回投胎。
何况万事万物,总有因果根源,一切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对于很多底层青年,只能是哀其不幸,然怒其不争,一旦生就不好的家庭,投了一个不好的胎,就觉得人生已然无望,却不知一切都是有因有果。比如一个人要想结婚,找女朋友,还是那句话,你最起码要让自己干净纯洁,别人愿意和你待在一起,如果邋遢污秽,谁愿意和你呆在一起呢?我相信一切不是外在物质财富的关系,就像人潮汹涌里面刘德华演的那个角色,四十岁,穷,饭都吃不起,可是有大美女愿意贴上来。生活中你只要具备像刘德华一样,无论你多穷,总有人愿意和你在一起。
所以人生之所以不幸,还是在于一个人的贪欲太重了。比如现在人,手指消乏弄得神情猥琐,意志不安定,心里面充满对别人的奸欺之欲。有时候约几个女孩出来喝两杯酒,就想着占别人便宜,这个时候,你人生无论如何都不会好,你的贪欲太重,重到堕入三途恶道,也是自作自受。人体的饮食男女之欲,顺着发展,都不会有好结果。太多人,富贵一时,然德行不够,落水下马眨眼既到,沦为笑柄。这还是人有福报的情况,要是出生平凡的人,可能一辈子身死荒野,都毫无出路。
于是庆幸儒释道的圣人就来给你开药方。儒家教你礼节,文明,慎独修身,好色而无欲,仁义礼智信,当你具备一定能量,到达君子境界的时候,什么荣华富贵,忠良眷属都会找上来,当一个人颜值气度在线的时候,很多东西很简单的。所以儒家修身,只要修得好,没有什么得不到的。
道家直接就是回到先天,无欲无求,无男无女的境界,身心清净,自然无为,天地与我唯一,而万物与我并生。道加儒合在一起,就是中国的道德观念。但是道德,需要人去学习,需要人为的培养,不是你生来就具备的。一个人生来是不会具备道德的,就像礼乐,是圣人制订,于是大家有了学习的方向,但人不学,不知仪。你要学道德,老庄孔孟列荀,尚书,左传,国语,唐宋八大家,等等圣贤的文章,你要去学习,才知道什么是道德。不学习,一辈子都不知道道德是什么。道德是成长,什么人是成长到位的,那一定是什么诸葛亮之类的人,要向古圣先贤学道德,向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老庄孔孟等人去学习道德,不要局限得现代人身上,取法其下,一无所得。
为什么古代的寒门能改变命运,能跨越阶层,因为他们读的是四书五经,念的是春秋大义,因为他们已经改变的自身的劣习,他们已经不受男女爱欲所影响,所以是男是女能断欲,诚为世上真豪杰,苟人伦,整世道,虽非豪杰宁堪造。于是他们可以从寒门成为宰相三公,儒家是教你改变命运,给你人生开上改命的良方。现在很多人不去学道德,真的只能哀其不幸,一辈子可能自绝沟渠,而没有任何的出路,完全没有任何改变的机会,甚至连娶亲都已做不到,因为他的能量太低了。
贪欲是非常难断的,可对于生来命不好的人来说,只有断欲你的人生才有一线之机,才能逆天改命。学道德,是人生的唯一出路。可是学道德呢?欲望还是会存在,人就会陷入天理和人欲的斗争中来,存天理,断人欲,是很难的,这就是看你如何选择。道德有路走,但是需要你自强不息,他就像人欲淤泥海中,上空的两条杠杠,你手臂升上去,奋力地把自己拉扯,脱离人欲,尚可苏息。但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从此误平生,连二程都可能陷入斗争之中,何况普通人。
这个时候,佛家来了,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同是三教,儒家,道家,不讲普度众生,只讲自强不息,清净自然。只有佛家讲普度众生。因为儒道是开辟通天之路,建立标准秩序,顺之则生,逆之则死。而佛家却是有一股神奇的力量,特别是佛家的典籍,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等等他是具备能量的,这个能量能够增加你的善知识心。比如你读了楞严咒之类,在淤泥人欲中,无可自拔,心有道德而不能往之,因为人的业力一旦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重重业力束缚捆绑左右,比傀儡还要更加傀儡。而若勤读佛经佛咒,他就像诸佛菩萨给你递一根绳索,能够拉你往上,增加你的智慧,理智,平复你的欲心,他是拉你向上,但你要自己愿意,所以佛讲普度众生。
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讲了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在金刚经里说的无我相,人相,就是破除我执,到达先天混元无极状态,成为一种独立虚无的意识存在,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但是金刚经是为大乘者,上等根基的人说的。人能听闻,但是做不到。就像一句色即使空,空即是色,所有人都听过,可是做到的却寥寥无已。就是一个男女之欲,就锁死太多太多人的路了,佛门修行是很难的,他不仅断欲,还要断爱,更要破我,就是那种看破红尘,一切因果偿还完的人,才能修的好,修行是很难的。
虚云说:“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瞋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人欲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禅和子的看法是,迷魂鬼子就是她。眼能如是不被色尘所转,其馀五根都能不被尘转,香不垂涎,臭不恶心,甚麽眉毛长、牙齿短、张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围,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作得主。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虽做工夫,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乐是非烦恼中打圈子。眼见色,耳闻声,鼻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对六尘,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转念头。对合意的,则生欢喜贪爱心;对逆意的,则生烦恼憎恶心。心里常起妄想,其轻妄想,还可以用来办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则有种种不正邪念,满肚秽浊,乌七八糟,这就不堪言说了。
白云端禅师有颂曰:“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又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说法。儒家发愤,尚能如此不被物转,我们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头燃呢!应须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炼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则工夫就有把握了。做功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所以说:“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色空本来无碍,若实在明见此理,则任他天堂地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挂无碍。不明此理的人,虽能说得天花乱坠,也无真实。一切欲望都得不到满足,因为一切本来就是一场虚幻。
最后讲听来的实修,实修就是真实的功夫,男女破了欲望之后,打通会阴穴,运行小周天,从而百日筑基,三花聚顶,这是第一步,然后还有十月怀胎,三年乳哺,九年面壁,才能修成阳神,成道之说。从炼精化气开始,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一步步。男伏白虎,女斩赤龙,男的会马阴藏相,仙风道骨,气度非凡。女的会乳如盈核,绝了月经,方能永葆青春,永远漂亮,永远当一个小仙女。
哀,原谅我不是生来圣贤之人,很多人对于欲总是闭口不谈,或许都光明磊落。但我知道曾经自己的卑劣,于是一再二,再而三地谈论。如果我心有邪欲,或许不过终身工厂打螺丝,酒店端盘子之流,生死无限流浪轮回,难道还能有其他的出路吗?想要超越这个世界,超脱轮回,超离人生,不受轮回之苦,人生之悲,病老之态,难道还有其他出路吗?
断欲是一条很难的路,能走的,还有机会,不能走的,不过已是朽木废物,你可能会失败一千次,甚至一万次,但是你能否确保在一千零一次,还有站起来的勇气,那怕只是少一点欲念。你无法百战百胜,但是否能屡败屡战,永不放弃,阿罗汉要七死七生,才得已脱轮回,这条路走到后面,我想就剩一个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来迎接一切挑战,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