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小说《周公与桃花女》编后记: 中国北方婚嫁习俗的起因

小说《周公与桃花女》编后记: 中国北方婚嫁习俗的起因

作者: 妖猴影视00 | 来源:发表于2018-05-08 21:35 被阅读0次

    历史神话小说《周公与桃花女》4月26日在QQ阅读平台上线连载,该作品作者是“苦索斋主”的最新力作。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神卦周公与桃花仙子的风韵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了数千年,周公为了夺取桃花女下部《天书》,企图借成亲之机暗害桃花女。这两位超凡的神奇人物由此展开了一场离奇曲折的婚嫁斗法之身。他们二人施法斗宝,调度凶煞厉鬼妖魔,呼风唤雨、薄云浓雾、翻动九霄日月星辰。气势排山倒海,情节惊人心魄。周公运用算命占卜巧取智斗骗取婚嫁的毒辣段。桃花女在甜言蜜语里寓藏着刀锋剑雨,挥戈应阵中,侵透着异性温存的馨香。老周公几经挫折,悔悟后已成泡影……几次惊天动地的搏斗,极度悲欢离合的辛酸,在这纷繁复杂妙趣横生的故事里,贯穿着白发苍苍的老翁与妙龄仙女婚嫁惊险打斗的奇妙情节。从光怪迷离的神话描绘中,可以看到我国民间婚嫁习俗的注释和来源。

    我国北方,华北各省广大地区,尤其是赵国邢郡(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民间婚嫁的习俗风尚,至今还沿袭着许多古老的传统形式。如:男方求婚时,要“下庚帖”、“送食箩”;新娘出嫁时,要“穿红袄”、蹬“黄套鞋”、戴“护心镜”、蒙“红盖头”;迎亲途中“鸣锣放炮”,娘家兄弟“送亲压轿”,遇到奇石怪树、井台磨坊,要贴“红喜帖子”;迎亲队伍“不能走回头路”;新郎家前门要点“长明灯”、撒“门卫子”、竖“杆草个儿”;门头上要放“年糕”,天地桌上要放“斗”、搁“称”;拜堂时要“撒草料”;新娘入洞房后,要“面对墙角座”……等等一系列风俗习惯。

    虽然这些习俗中的某些“规矩”,随着世态人情的变化,或简略,或替代,或移易,或赋以新的内容和解释,但多种传统习俗形式至今仍在民间沿袭保留。现在的多数人对这些习俗风尚的起因和演变,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若问及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多是笼统含糊地回答:“为了避邪”。倘再深究细问,就不甚了了,难以表白了。然而,河北省邢台市西南三十华里一带的乡民父老,却都能对此说出来“所以然”来。

    因为,邢台是《周公与挑花女》这个传说的发祥地。而这个传说故事与这一带的婚嫁习俗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这里许多村落,如《周公村》《大桃花)》《小桃花》《石坯头》等,都是因为这个传说而得名;在这些村庄的内外周围,至今还保存着“周公塔”、“桃花桥”、“凤凰台”、“桃花河”等各种遗址实物。

    一仲习俗风尚的产生、形成、变革和传播袭承,除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一主导因素之外,同时也是蕴孕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表达民族心理、民族感情,表现民族性格、民族精的一种方式。概括起来讲,是杜会民情的凝聚和积淀。

    传统的习俗风尚和许多历史现象一样,具有两面性。既有可以继承和发扬的精华,也有应该摒弃和变易的糟粕,有其进步的一面,也有其落后的一面。

    但是,作为一种习俗,绝不是少数人强行宣扬某些志趣喜好,在较短的时间内所能形成的。它是人们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对变换无常的社会现象或自然现象的一种认识和反映,也是绝大多数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道德、心理、性格、内心世界、精神境界的一种表述。这种“认识”的表达形式,要被社会民族所公认,并成为一种风尚,必然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渐渐的、自然而然的被固定下来,沿袭下去。否则就不称其为习俗了。

    由此可见,《周公与桃花女》这个传说,在古代就已经是遐迩闻名、妇孺皆知的了。而且周公聘桃花,以及他们婚嫁时进行的斗争的内容和形式,也反映了当时和后世人们男婚女嫁时的追求和愿望,符合当时的世态民情,故而变参照他们的做法,尔学我仿渐渐地约定俗成,便成为一种流行的风俗习惯。也许习俗在前,传说在后,是后人不断地创造、汇集而成的。当然,这只不过是一种假设和推测,并无任何依据。但,无论何先何后,这个传说符合古代人们的认识和心理,把这个传说作为这一地区婚嫁习俗的注释和起因,是完全真实可信的。

    如前所述,风俗习尚是杜会意识形态的浓缩反映,是历史社会现象沉积的表露。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痕迹,镌刻着杜会的印记。用现代的理念来看,各种传统习俗几乎都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和浓厚的封建愚昧的落后思想。这是历史的局限,时代的局限,人们思想认识的局限。这种局限是客观的,真实的,是附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好在这个传说不是历史文人们的杜撰,而是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纯真的民间口头丈学作品。

    从这个传说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倾向来看,其中“迷信”色彩比较浓,而“封建"思想却比较少。由此可以断言,这个传说不是社会变革、政治斗争、改朝换代的附庸产物,而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态人情、解释社会或自然现象的一种意识和愿望,它表现的不是社会政治势力之间的尔争我斗,表现的是普通民众追术美好,摒弃邪恶,扬善求安,救危济难的民族心理状态。也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够长期流传.成为习俗,世代沿袭。

    传说中的周公,完全是人民群众千百年来集体塑造的传说人物。虽然他与西周初期的政治家,周武王的弟弟姬旦同名,又生活在同一时期,有其相似之处,但他们两个人决不是同一个人物,也不是周公旦的替代和化身.传说毕竟是传说,毫无必要去考查传说人物的身世历史,何况彼此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是不该把传说人物和厉史真实人物强拉硬扯在一起的。传说的‘真实性”,只能以“是否在民问世代流传”为依据,不应从史书文献中去找出处。

    由于这个传说故事流传范围很广,年代久远,讲述者众多,又各有侧重,各有增删或发展,所以“变移性”很大,单篇与单篇之间,甚至同一章节之中,人物性络、人物心理或具体的行为细节,几乎都有一些不甚附合和相互矛盾之处。编者在通稿的过程中,坚持历史唯物上义的观点,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在“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主要情节、语言风格”四个方面尽力保持传说的原貌;按照时间顺序,把众多的单篇传说串连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作一些必要的增删、柔和调整,给读者留下一个完美的印象,也也不失为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讲述者,搜集整理者和通稿编纂者经过一番努力,把这个长期流传在民间的传说故事。编辑成册,捧献在广大读者面前,确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广大读者若能从这个传说中鉴别出精华与糟粕,进而继承其优秀的民族传统,弘扬民族传统,拼弃哪些陈腐陋习,移风易俗,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是功德无量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说《周公与桃花女》编后记: 中国北方婚嫁习俗的起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fg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