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模特

作者: 慢美好 | 来源:发表于2017-07-06 10:24 被阅读90次

    作家的工作多是默写的工作,不像雕塑家、画家、摄影师、服装设计师他们一样,可以找来自己的模特,用刀尺相机将自己的灵感从无形幻化为有形具体可感的形象。明眼人一看便知高下。

    对作家作品的判定,用眼睛看不出奇巧来,用手摸不出质感来,更别说用耳朵听出雅俗,用鼻子嗅出香臭。这些局限性,心浮气躁的读者宁可舍弃,改为去感受交响曲摇滚的听觉刺激,去领略电影动画的视觉抓捕,去享受美食的舌尖上的味觉勾引。

    一个个从古传到今的方块字符,规整有序,唯独看不出卖弄风骚的挑逗,这样怎么勾引得了眼球,捕捉到心魄。只会静默地躺在纸上,不言不语,不动不响,无香无色,横竖排成行段,处处留白节省笔墨,称“诗在言外”。无心探寻其秘者,不消一刻钟,便坠入梦乡。

    我曾经为这样的一群人感到不可思议,这个相互之间独立的人,可以宅在一个小房子里,手握鹅毛管,面对着铺开的昏黄绢布宣纸,不顾周遭日升月落、云卷云舒,呆上十天半个月。难不成研究这鹅毛管的运动轨迹,有旁人领略不到的绝妙境界?如此这般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当真令人称奇。

    仔细研究他们的身体状况,呆愣痴傻,手无缚鸡之力,俄顷捶胸顿足,旁人惊诧不已。拥有的武器不是雕塑家的刀和锤,不是厨师的锅和铲,更不是将军的大刀和长矛。甚至没有模特。所拥有的是一楼被虫蛀空的泛黄的画满方块字符的被称作书的简牍黄纸龟壳。他们甚至连自己的温饱都要倚赖亲友。活脱脱一群吃嗟来之食的“米虫”。

    这样的存在几千年都过去了,如何没有被赶尽杀绝?

    纵观历史,那些青史留名的,绝大多数都是颇通文墨的存在。反倒那些统领山河,军功卓越,种粮造屋的存在被湮灭在历史的浩渺中了。

    这些看似呆傻痴愣的存在,行动荒诞越矩,坐而论道,行而作诗,无聊玩玩文字组合游戏,遭贬斥就是《天问》《离骚》,遭刑罚就是《春秋》《史记》。饮酒吐出盛唐,看花谱成小词。逢节过年都要赠书送文,礼尚往来,始成奇观。

    然而,这样的存在还在继续。他们挺过灾荒,抗过外侵,行军路苦,写文发骚。翻山越岭,随地取材。刀笔发展到毛笔,毛笔变硬钢笔,树枝煤炭,无物不成笔。龟甲竹简,绢布宣纸,石墙瓦片,无物不成纸。

    他们不用刀,一下笔就直接刻到读者的魂里;他们不造米粮,一成文,就将精神米粮送到你的心里。

    寻找模特的过程是漫长而寂寞的。他们不能保证每一次从石头里捕捉到的模特都是自己理想的模样。他也不能强迫读者喜欢自己的作品。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身侧百鸟鸣,只只难捕。

    况且还有这样的灾难隐患如影随形。一个人的创造性同他的破坏性是成正比的。他将自己关在小房子里,废寝忘食,通宵达旦。等狂热散去,始觉作品糟透,惨不忍睹,随性付之一炬,那么一切便都成了无用功。

    创作教义里说万物皆可为原型。模特随处可得。只不过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

    终日宅于陋室,模特也不会自己跑到你面前来对你说:“你画我啊!”更多时候,他们走在大街上,不期然突然给你惊鸿一瞥。他们立在暴风骤雨里,砍断双脚,看你狼狈不带伞奔跑。他们……

    览阅典籍浩如烟海,观览艺术精品不计其数,研究过屈原李白,背过不少唐诗宋词,拜读史学哲思,藏书买画,临摹抄写,都不过是你复制先人模特的行径。殊不知,先人能提供的永远只有一种可能性,毕竟不是你的肯定。

    如是我闻:大师之技,是他透支自己艺术细胞的产物。作家的模特,只能是他自己。

    作家的模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作家的模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fh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