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11点半睡觉,今天好兴奋,不到5点半就醒了。
兴奋的原因是,昨天和GG讨论了“优秀”背后的思维方式。他一直在听,我一直在讲,就和喝了酒一样,一直在说,口齿伶俐,思维清楚。
如此浓墨讨论,是因为白天工作中的一个事情,对我触动很大。
要做一个系统缓存需求,我只想着搞定它。所做的一切,都在为了完成prd。
我请教主管的初衷,其实是为了让他协助我解决,我认为系统不该做的事情。他听我陈述完现在的问题,不慌不忙, 打开xmind,列了几个点,然后根据我的描述和纠正,重新组合这些点。
首先,双方达成一致,这个需求的目的:为了解决不触及红线的条件下,需要缓存历史数据,保证策略通过的结果一致。
结果一致的要求是:(1)方案档位一致;(2)秒批标签一致;(3)秒批额度一致;
再次分解如何做到缓存使这三者一致。
(1)只要保证缓存和当前必要性参数不变,策略规则不频繁变动的情况下,在风控范畴内可最大化实现方案档位一致;
(2)秒批标签,其实和秒批额度是同一类问题。
要做到一致,系统要做的事情是:要对历史结果做缓存;要基于缓存标签/额度以及新的申贷再次判断,并重新计算标签/额度。
为了做这一套逻辑,当前要付出的成本:增加计算和判断内容(相当于增加系统节点)。后续会产生的成本:后续策略变动引起的节点变化;增加新的参数和逻辑,系统维护成本。
前期成本带来的工作量估计会多将近一周,后期成本不可估,依赖于业务逻辑变化,目前要问肯定是不频繁。所以短期内可见成本为前者,如果在业务允许和要求的情况下,我是不是还要继续做?
其实,现在我最大的困惑是,当业务强烈要求凌驾于产出比之上,或者对方认为,即使如此依然要做,我还要继续考虑实现么?如果要实现,那么实现方案不合理,应该怎么调和?
思考了一个方式,循序渐进的问问题,问业务:(1)我发现现在的方案不合理,不合理的原因是虽然满足了风控的要求,但是并没有满足业务的要求;(2)即使你觉得一定要这么做,那么我因为要做这个事情,要花费更多的成本,产出比却不高。如果要体现高产出比,那么业务要给到做这个事情能解决多少问题;(3)重点即使成本花掉了,他们也还会再嗷嗷叫,并没有解决问题,如果我没有解决业务的问题,这个需求是为了解决业务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做?
如此梳理下来,好像理解,这么梳理的逻辑了:(1)先搞清楚风控的规则是什么,如果确实是这样,看起来像是个伪需求,因为没有满足业务需求;(2)如果规则要变化,那么表示系统要承接这个需求,前期和后续要投入的成本,它们的价值点是什么?
通过这个事情,我有个思考:
以后要让自己学会,不恐惧对方的压迫,要评估计算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当对方提出的要求和我的付出,不成正比,就要怀疑,是不是真的需求?
如果是伪需求,完全可以和老板提我不做的原因;
如果是很小价值的需求,也可以和老板提,我们是不是需要做,或者是不是现在就要做?
当问题发生,不要想着逃避,终究无法解决,如果想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么让问题消失!
同时,也让我思考更多,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碰到问题,如果不是强制性需要,一般不会急着做,往往会先观察(也就是可行性分析),不用很准确,起码要切合实际,然后再直击重点。就像一只鹰,可以观察猎物很久,直到俯冲前的最后一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