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者与图书介绍
作者介绍
温铁军
1951年5月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90年代在政府农业政策部门工作的温铁军老师因为意见与高层不同,领导让他退出了政府决策层。
他在家赋闲3年。
有人提建议说,温铁军的文笔还不错,可以让他写点东西。于是有人给了30万(90年代是这笔巨款)让他写中国经济史。
当他做完资料收集工作准备写书时,他去征求老领导的意见。
老领导看了他写的大纲,脸色一沉说:“你小子,你想干什么?”
温铁军说:“我不过想把历史真实的过程讲出来。”
老同志沉着脸又说:“你小子,你想干什么?”
温铁军对出资人说:“书恐怕不能写了,因为征求老同志意见,老同志反馈不好。如果我写了,不仅我受批评,对你也不好。”
花了别人30万,只写一篇文章《百年中国,一波四折》,其实是书的大纲。
又经过十几年的调查和研究,温铁军和团队,终于在2013推出了这本《八次危机》。
图书介绍
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但真正关注他们的人不多,替农民说话的人更少,温铁军是其中的一位。
温铁军团队以详实的数据、生动的图文带我们回顾了中国的八次危机及其软着陆的历史轨迹。这也是他们穿行在乡间小路上的多年农村调研经历的积淀。
02
概念解释
荐书之前,先说说经济危机、成本转嫁论这两个贯穿整本书的关键词。
2.1 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在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资本价值增值的需要而言的过剩。
经济危机一般表现是:商品大量积压、生产锐减、工厂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
八次经济危机:
中国从1949年-2009年一共四次大规模引进外资,政府因为巨大的外资压力转化为大规模财政赤字,大规模财政赤字会导致大规模投资下降,投资下降会导致就业下降、大规模失业,出现经济危机。
因此,每一次外资进入,都发生了两次因财政赤字引发的经济危机。四次引进外资,引发八次经济危机。
后来,温铁军团队又加上了1949-1952年的第一次经济危机和2014年的第十次经济危机。
2.2 成本转嫁论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做任何事情有收益就有成本。
成本转嫁是指发达国家在发展金融资本经济时,把本国的制度成本转嫁到发展中国家。比如,美国08年经济危机就是通过大量印美元,让全世界为美国买单。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原住民国家,无法把成本转嫁给其他国家,加上中国本身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所以只能把成本转嫁到农村。
农村又把成本转嫁给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两者的关系是:
经济危机需要成本转嫁来度过。
成本转嫁最终会被转嫁到自然环境上,导致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危机波动起伏加大,周期缩短。
成本转嫁是国家在发展经济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经济危机时进行制度成本转嫁的一种路径依赖。
转嫁得顺利是“软着陆”。转嫁得不顺利是“硬着陆”,会引发政治、经济、金融等各种体制改革,轻则引起社会运动、街头动乱,重则亡国。
接下来说说,让我印象深刻的三件事:
03
炮弹炸出个“林妹妹”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建国,是中国被动挨打的100年。
建国之初又爆发朝鲜战争。
从地缘政治角度考虑,苏联和美国为了钳制对方的军事力量,开始双雁阵对其他国家进行军事重装备转移。
美国向日本和西欧进行转移,苏联向中国和东欧转移。
接受苏联的产业线转移,同时我们需要接受苏联的转移条件:把产业线建立离苏联比较近的地方-东北。
天下掉下个“林妹妹”-苏联向你转移军事重装备,你要不要?
100年,被打得这么惨!
当然要了!
这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由来。
问题是上了这些重工业产业线之后,不能光生产坦克和其他军工用品,多余的军工用品苏联、美国都不要,因为他们比我们的更先进。
想要重工业产业线继续运转,就得生产可以交易的产品,创造收益。原来生产坦克的产业线可以生产50匹马力的拖拉机。
当时中国农村是4亿农民,1亿多农户的小农经济,50匹马力拖拉机谁用得起?
没法用也就无法形成农业与工业产品的交换。
但中国又太需要坦克这些用军事重工业装备。
面对这种矛盾,毛泽东说:“满头乱发不好抓,编成辫子就好抓。”
于是农村开始搞人民公社初级社,4亿农民组织成了400万合作社。目的是把土地和劳动力都集中起来,好让50马力的拖拉机被用起来。
后来,为了把城市里工业化产品比如车床、机器卖到农村,又开始把农村的初级公社,组织成了高级公社。
目的是通过发展“五小工业”,让农村有能力购买城市里的工业化产品。
总之,当年的“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看上去是一个政治运动,实际是为了发展军事重工业。
04
1960:“上山下乡”“软着陆”
1958-1960年因为苏联撤资加上政府债务赤字,中国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字显示,1960年就业人数1.3亿对比1962年城镇就业人数下降到4537万,则可知危机爆发后两年萧条期间的“失业”总数应该是8536万。
8536万人失业怎么办?
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率只要在10%以上,任何国家都会发生严重的社会动乱。
当年中国没有发生严重的社会动乱,有两个原因:
第一、因为在城市高风险集中的城市社会发生的是以“阶级斗争”为名的各种政治运动,这消化吸收了一部分社会紧张关系。
第二、因为农村是集体公社,“大锅饭”。
从1960年危机发生到1980年这20年间,约有2000万城市过剩劳动力到“农村”去参加“上山下乡”运动,和同样有2000万相同规模的农村中学毕业生作为“回乡青年”回到“农户”的政治运动。
总之,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加上当时的集体公社制度,让中国在八次经济危机当中,凡是能够向农村直接转嫁代价的危机,集中与城市的产业资本就可以实现“软着陆”,原有体制也就得以维持。
凡是不能向农村直接转移代价的危机就不得不在城市“硬着陆”,导致政府财税、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05
1983:“两个严打”“硬着陆”
1978-1980年爆发第四次经济危机。
引发第四次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70年代末形成的巨大的财政赤字压力。
巨大财政赤字形成原因有两个:
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过度投资积累下来的财政赤字。
具体来说,1973年引进价值43亿美元的西方设备的“四三方案”,还有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用延期付款和其他方式,引进机械设备价值高达42亿美元,导致1974年后财政赤字连续突破100亿元。
二、1976年,中国第一代核心领导人相继离开,第二代领导为了稳定城市和农村的民心,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福利和补贴增长过快。
赵紫阳在政府报告中说,从1979年到1981年,国家用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职工工资和实行奖金制度、安排城镇2600万人就业,增加城镇职工住宅等各方面的支出,共达1400多亿元。
另外,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原来的集体公社彻底解体,经济危机无法直接向农村转嫁。
三个原因导致第四次经济危机在城市里“硬着陆”。
1980年第四次经济危机爆发在城里之后,很多企业“关停并转”,极端时4000万城市人口失业。大批待业青年引发社会治安问题,中央开展了“两个严打”运动。
1983年由高层发动的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称“83严打”,据记载,共有2.4万人被处决,是1950年镇反运动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中打击。
迟志强的《铁窗泪》就是在这段时间创作流行起来的。
最后
马克·吐温说“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新冠疫情爆发,美股4次熔断,大量人口失业,引发了街头动乱,名义是种族冲突,实际是打砸抢烧。
美国把矛盾转嫁给中国,说新冠是“中国病毒”,中国工人抢了美国人的工作,对中国进行经济制裁和贸易脱钩。
2020年5月下旬“两会”期间,习近平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国内大循环来降低对美国经济的依附,减少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的经济冲击和成本转嫁。
习近平又提出要发展生态农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是想一方面通过对“三农”建设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和内需增长,为接下来中国要面对的经济危机做好“软着陆”的准备。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成本转嫁导致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严重破坏。
如果你也对中国是怎么面对经济危机的感兴趣,推荐你看《八次危机——1949-2009 中国的真实经验》。
预祝你们读书愉快!
---
参考资料:
《八次危机》
《去依附》
温铁军:十次危机完整版-B站
《八次危机》-爱奇艺视频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