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叫“六十耳顺”,什么意思?过去通常的解释都是:人到了60岁,从耳朵到内心的通道就比较顺畅了,听别人的话就比较能听出微言大义了,这叫“耳顺”。
但是最近我看刘润老师有一个解释,就更透彻了。他说,人的修炼,其实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建立一个“自我”,这个阶段大概20岁完成。
然后更艰巨的任务就来了:你要花4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战胜这个“自我”。
也就是能旁观自己,把自己客体化,能够洞察到自己每一个情绪性反应背后的实质,心里没有自我,只有目标。这就是一个极难修炼的目标了,一般人大概要到60岁左右才能完成。
完成之后,一切触怒自我的外界刺激,都能被你当成帮助你完成目标的工具,什么话都能听得顺耳了。到了这个境界才叫“耳顺”啊。
刘润老师说的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就是:抽身出来看自己,自己不住在自己的身体里,也就是把自己“客体化”。这么说有点抽象,我们来看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你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雇佣自己这样的人吗?这是一个很神奇的问题,看着简单,但是很多人一想这个问题,马上就能吓一跳。对啊,我这么懒,这么小心眼,我要是老板,肯定会把这样的人开除啊。
这个问题你还可以接着问:如果我是老板,我会让自己这样的人升职加薪或者独当一面吗?答案你放在自己心里就好。
你看,这就是客体化,把自己当成是另外一个人,马上你就能获得一个更冷静客观的思考基础。
你看,这就是工具的力量。往往我们并不缺自我反思的态度,我们缺的,往往只是一个拷问自己的好问题。
好的问题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可以将本质从现象中剥离出来。建议上述问题不光要在心里问自己,还要把它写下来,让问题本身与你剥离,相信效果会更好。
人很难认识自己的处境,有一种方法是从别人的眼中了解自己,把自己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变成别人世界中的一个剧情人物,比如父母、子女、朋友、上司眼中的自己,进而可以渐渐得以自知,从而找到前行的路。
不停的反问自己,今天我做得足够好吗?你对今天的自己满意吗?多问多思考才能走得更远!
打个比方。方法是把自己分成两个我,一个是自己,一个是住在自己身体里叫自己名字的小人。我们平常要做的是把自己的问题疑惑不断向身体里的小人提问,让聪明的她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就按她的方案去做。一般一件事情问她五个问题基本就知道如何去做了。
正如柳传志所说,如果你身在画里,就会陷入其中;如果你想像自己是一个在外面看画的人,就能保持理智看清全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