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在第一节结尾的一句话,“未来,机器将会生物化,生物将会机器化”,我不知道机器要怎样变得生物化,不过生物的机器化倒有点头绪。
我所理解的机器和生物的区别是,前者是人工先设计,再投入制造。机器不但不能自然而成,而且在投入生产前要考虑各种将来遇到的问题。
就犹如三体中的三体星人,它们从三体星到达地球需要400年,而这段时间无法升级科技,必须预先考虑400年后的地球会发展成怎样。

于是他们把智子送到地球,锁定地球的科技。所以机器的弱点就是灵活性很差,生物化的目的就是要提高灵活性。
而后者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自然生长。成长的过程中,它们个体间由于突变形成差异,最后由环境决定谁能留下。
生物本身就具有适应环境的内部逻辑,但你可能不知道,基因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对生物起作用。以人类为例,人类的基因组中仅有1.5%的序列是负责蛋白质编码的,其余的98.5%的序列可能都是“垃圾”。
生物的原则是只要能活下去,不管好不好。我原本还想举个例子,不过这样就太累赘了,有兴趣的可以读读《自私的基因》我最喜欢的一本介绍基因的书。
稍微概括下,机器是顶层设计,生物是底层设计。
而有一本书叫《又见猛犸象》,内容是让生物从底层设计过渡到机器的顶层设计,怎样做?他们用人工干预的方法培育,已经在公元前2000年就灭绝的猛犸象。顺代带提一下,同一年的中国是夏朝的建立,从过去的禅让制转变成王位制。
研究人员把问题拆解为,复活一头猛犸象需要完整的基因、完整的细胞、猛犸象的子宫。
没有完整的猛犸象基因,他们通过与现代大象的基因对比,保留猛犸象特征的基因片段,其他的用现代大象基因代替。需要完整细胞,就通过植入大象胎盘的干细胞来培养,之所以使用干细胞,主要是看重干细胞能多次复制和分化为其他细胞的能力。最后就是子宫,原本想使用亚洲象来培育,不过因为一连串问题,最终转为使用人造子宫。
这种把不需要的基因去掉,只保留认为有用基因的技术,像不像之前刷屏的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想象,通过这一些列的操作,最后出来的猛犸象将不是公元前2000年就灭绝的那样,而是按人类的喜好,发育而成的人工生物。
生物的机器化其实应该溯源到人类对动植物的驯化,只是过去的改造,需要经过好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而现在则差不多所见即所得。
不过凭借基因编辑,生物正在向着机器化发展,机器的生物化看来也不远了。
最后说一说,为什么是猛犸象,《又》的解析是西伯利亚的冻土层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融化,而冻土层里包含很多甲烷和二氧化碳,释放的二氧化碳进一步促进融化造成恶性循环。
有报告显示冻土层所包含的甲烷和二氧化碳总数,是所有森林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的3倍。为了防止冻土层融化需要寻找一种吃草的动物破坏植被,于是就找到了猛犸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