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弗里茨是世界著名的创造力研究大师,在他的著作《最小阻力之路》提到过这样一则寓言。
故事里,某位父亲有两个儿子,其中老二离家后误入歧途,而另一个儿子老大则是“好孩子”,留在家里跟父亲一起工作。
某天浪子想起了回家,决定回去找父亲,但并没有想过自己可能会有什么遭遇,或家人会如何对待他。到家时,本来以为儿子死掉的父亲欣喜若狂,以一场盛宴来庆祝儿子回家。父亲不但让回头浪子保留儿子的所有权利,而且如果他不出走,好像得不到父亲这么多关爱。父亲接受了浪子,欣喜若狂的表现让多年来都待在家里的好儿子感到愤愤不平。当老大去找父亲抗议时,父亲试着解释,跟他说:“你看看,我以为他死了……结果他还活着。我以为他死了,结果他还活着。”
为了让浪子回头的过程完整与圆满,两个儿子必须和解。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有一个转折。
寓言一开始,父亲与留在家里的好儿子是融合在一起的,浪子则与父亲失去融合。但是在浪子回家后,反而是好儿子与父亲不和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这里,作者提到了“一厢情愿”模式:老大作为好儿子对于父亲的付出可说是所谓的“一厢情愿”。
他以为只要自己“做对的事”,“循规蹈矩”,并且“听命行事”,就会获得父亲的奖赏。
眼见这一位“未循正轨”的兄弟备受欢迎、表扬与称赞,他感到非常震惊。
许多人也常这样一厢情愿。
最常见的是:某人以为自己只要做某些事,其他人(或整个宇宙)就必须有所回报。若把付出作为一种交易,另一方其实未曾同意交易,通常甚至根本不知道有交易这回事。
典型的一厢情愿行为常见于男女关系的初期,其中一方单方面决定不再与任何其他人约会,心里也暗自要求对方照做。如果对方未曾同意要求,那就是一厢情愿。也就是一方认定了“对方就是我的菜”,同时以极大的热忱和克制表达了这种意向,而对于另一方而言,你可能是我的“其中一道菜”,也可能被我“一刀裁”。咱俩先聊着,其他人我也试一试。
有人觉得,我为你送了一个月早餐,你肯定会喜欢我。但对方可能真不想亲自去买早餐而已。
也有这种情况,你每天陪对方打篮球,想着增加接触机会,以后会有长期发展,可能对方只是想让你帮忙捡球。
有人因为和这个世界进行了这种一厢情愿的交易,才会试着“好好过活”。他们认定,如果他们“好好过活”,这个世界就会有所回报,善待他们。问题在于,这个世界并未同意此一交易。
这种“我对你好,你就会对我好”的交易比比皆是。
高三学生认为只要我这一年集中精神和注意力,好好准备考试,我就会获得好成绩,进入理想的大学。但是他们忽略了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同时因为缺乏旺盛的精力,他们的学习效率一直不怎么高。
在浪子回头的寓言里,好儿子的行为就是一厢情愿,他是因为期待父亲的奖赏而当好儿子的。但父亲并未就此与他达成协议。
生活中,我们为了得到他人认可而对他人好,通过种种行为,引起他人注意,和他们互动,最终的效果并不如人意。
你出国旅游,觉得当地葡萄酒不错,买了一份准备带给朋友。结果你不知道的是,挚友家中早就有人送了比你红酒价格高十倍的顶级好酒。你那瓶酒送过去不久,就被朋友送人了。你还期待朋友会因此对你心怀感谢,其实对方忙于公司事务,根本无暇惦记着你。
一位刚到岗不久的员工,工作勤勤恳恳,上班提前半小时,下班晚走15分钟,本想借此得到领导的注意和嘉许。结果领导开会说,大家提高上班效率就可以了,工作后也要给生活留出空间。你发现,好像和你期待的局面迥然不同。
公司准备开年会,领导安排你当主持人,没有任何报酬,你在下班后还要和年会策划方讨论方案的细节,牺牲了休息时间。辛苦一个月后,你只因为年会上讲错了一位领导的名字,让推荐你的领导颇为不快。你也没有得到任何表扬。
在有二胎的家庭中,老大因为年龄大,有能力照顾老二,就经常陪老二玩。本想获得父母的认可,但因为有一次,老二打了老大一下,老大气不过回敬了老二一拳,结果被妈妈看到后,被数落了一整天。本想得到父母表扬的老大懵圈了:为什么是这样子?
在结婚纪念日那一天,妻子费尽心思做了一桌子好菜,想和丈夫一起庆祝属于他们的甜蜜时刻。但是丈夫刚在单位里被领导批评了一顿,脸色难看得很,吃起饭来也不时说着哪个菜的盐又多了,那份蚝油生菜的蚝油加得少了。妻子心里很委屈,我为这段饭忙活了一下午,难道就落得如此下场?
在众多子女里,老幺赡养母亲费了不少劲,也花了不少钱给老人买营养品。但是,每次家族聚会结束后,母亲却惦记着老三的女婿刚下班没吃饭,让老三把剩下的水饺打包带回家给女婿。老幺这时很委屈:为母亲付出了这么多,怎么没见你对我这么好……
就我个人来说,对学员提出的困惑有问必答,不图别的,只为学生能有收获。但眼见有学员退群,心里就会想:到底我哪里做错了?
这一寓言的深意是:好儿子是为了别有居心而当好儿子,他只是为了得到父亲的奖赏。如何能够跳出这个模式呢?
方法也很简单:好儿子发自内心想当好儿子,而不是期待父亲的奖赏。当好儿子想成为一名好儿子,那他就为此付出行动即可。而此时,他行动了,他就得到了奖赏——起身实现自己的愿景。
当我们为了愿景起身行动时,我们的模式就改变了——不再希求他人为此做什么,而聚焦在为实现愿景自己应该做什么。如果没有这个愿景,就不会开始行动。
行动,为行动而愿景,是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为别人的评价而活。为别人的评价而活,但别人可能压根不知道要评价,更不知道如何评价才让你顺心,你又陷入了“一厢情愿”模式:我已经做了这笔交易,你也必须做出符合我心意的交易。
比如,我对自己负责,想让学员变得更好,每次辅导耐心点、细致点,不要浪费了时间而没有结果。至于学员在教师节还是清明节想你,你管不了。退群,只是他们的一种行为,我没必要在辅导时对他们发出另外一种交易讯号:你必须一辈子听我的,在群里老实待着。
老幺赡养母亲,是因为这是人类的天性,自己做到即心安。至于母亲对其他人怎样,你左右不了,也就不必纠结。
妻子在结婚纪念日做了一顿饭,只是因为自己认为在这样的日子里,应该好好纪念,同时身体力行就够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做一顿饭”=“丈夫的夸耀”。你只需要为自己负责。
老大在照顾老二时,认为自己年龄大,精力多,也有一定能力给老二“爱”,那就努力践行。至于被妈妈数落,是因为你揍了老二一顿,这两件事要“拎得清”。
做主持人的你有这份能力,为了这次主持使出浑身解数就行。你的愿景是“为自己的目标全力以赴”,而不是“因为领导的批评就中止愿景”。
不让“一厢情愿”模式爆发的唯一方法是遵从内心,梳理愿景,为自己负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为自己的愿景负责;不为别人的评价、行为、情绪、举动影响自己的思维。
不向宇宙发出额外交易讯息,只发出一个交易信号:
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做好我自己。
扫码关注我们
超仔跟你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