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大概是《万历朝鲜战争》所要表达的,中韩合拍的纪录片。港真,明朝的李如松、海战的冷热兵器交锋场面比之不少电影还要热血精彩得多。
海战场景韩国电影《鸣梁海战》描述就是这事件结尾,对李舜臣也就知道个名字而已,完全是看不下去,木有历史代入感啦,总感觉宣扬一种自我YY,日军每次如履平地,不用一个月就把整个朝鲜国给端了。明搭救朝鲜两次,后来朝鲜对大明的感恩之情在清朝时依然保持明装可见一斑。
被誉为战神的李舜臣明朝当时国力比拼日本不可同日而语,国库远超,得力于早期张居正的改革:丈量土地。
想起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开头就花大篇幅去描述少年万历皇帝在老师死后其被文官弹劾事件中,了解到张居正并非心目中光辉形象而产生的厌恶,引致他后期在位几十年政治操作的颓废不得志。
年轻邓子龙守成皇帝很难不是一个摆设,特别在明朝,文官最巅峰,儒家的道德标准就是制度;他要立心爱的女人为后,不行;要废长立幼,noway;干脆做甩手掌柜好过......也就怪不得明朝皇帝个个玩物丧志了,以个人意志与整个制度规则去抗衡,即使是皇帝也是以卵击石,这场斗争也只能以皇帝的妥协终止。
国本争日本战国时期的丰臣秀吉发动了战争,首战朝鲜作为跳板,实质目标大明。日本历史大概描述最多就是这时: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黑泽明有部很出名的《影子武士》讲述这时期战争,好像张艺谋的《影》也出自于此。
老版丰成秀吉好战民族也许是这时发展起来的,纪录片说丰臣秀吉长得像猴子,底层啰啰一路打到首领位置,跟德川家康这些大家族出身不一样,穷凶极恶,赋予手下猛将们去攻城略地。
年轻版猴子与织田信长日本武将统治,跟中国文官压制武将、朝鲜的无军备反其道而行,却开疆辟土如蝗虫过境般无一幸免地残忍痛杀,两次登陆朝鲜一上来就把平民几顿残杀(南京大屠杀不也一毛一样),
德川家康对于战俘更是砍头、割鼻割耳腌制邀功,在日本本土的丰国神社(祭拜丰臣秀吉)旁就有个二十多万人的耳冢,据说还是其观光景点。历来,即使战败了,这民族态度之嚣张让人真受不了,打得少........
李如松出兵思想影响着行为,还是行为决定其思想?相互作用吧。东亚文化向来是儒家思想,也不知是不是日本的海洋位置决定了他们的基因突变,像西方的海洋文化一般不断扩张,可其手段又狠辣到不留余地,才产生切腹文化吧,忘了在哪看的,有人把日本文化划分为全球最独特及唯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