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培养劳动精神为孩子幸福奠基—以美国和芬兰为例

培养劳动精神为孩子幸福奠基—以美国和芬兰为例

作者: 未来课程智库 | 来源:发表于2018-10-16 09:18 被阅读201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对劳动教育的深刻阐释,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劳动托起“中国梦”

当今世界,经济、科技、人才竞争呈白热化趋势,重视劳动教育,让青少年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的劳动教育时废时兴,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劳动教育缺位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严峻现实,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国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从学校来讲,劳动与技术课程经常被占用,师资、场地、经费缺乏,劳动教育无计划、无考核;有的把劳动当惩罚手段,劳动多教育少,忽视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培养。从家庭来讲,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在家庭教育中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从社会来讲,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蔓延,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被淡化。好逸恶劳、看不起劳动、轻视劳动人民的现象客观存在。这与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的根本任务不相符合,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党和国家的长期方针,把广大中小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方针长期坚持的目标。

因此,深刻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和劳动教育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擘画新时代教育蓝图,对于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劳动创造幸福

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是现代教育的主旨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的人生的有效途径。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劳动教育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为成就青少年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以劳树德。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品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踏踏实实地磨炼达成。劳动教育对于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以劳增智。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

以劳强体。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以劳育美。劳动教育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2015年8月3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劳动教育包括劳动思想观念的教育、劳动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对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路径做出了明确要求。概括起来有四条:

一是劳动课程。劳动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意见》要求学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要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要开好通用技术课,要明确并保证课时。地方和学校还可结合实际,在地方和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形成“课程超市”建立多元课程体系。其他学科也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如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的培养,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教育活动中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劳动。校本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如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

三是组织校外劳动实践,结合研学旅行、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校外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意见》要求学校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并规定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要注意校外劳动实践的实效性,防止流于形式。

四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意见》要求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布置类似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家务劳动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有效补充,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

总之,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的德基工程之基石,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芬兰:注重实际操作

芬兰一直较为注重开展培养学生生存技能的劳动教育。中小学阶段开设跟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技术课、纺织课和家庭经济学课程。

技术课和纺织课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开设。技术课上,学生学习使用锯、刨子等工具,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木工制作。比如三年级会制作木船,五年级能制作木钟。中学阶段可以使用更为复杂的器械,制作木椅等家具,以及简单的电器,比如可以制作简单的播放器。纺织课上,学生要学会使用缝纫机,小学阶段进行简单的布艺制作,比如靠垫、手机包等。

初中阶段,设计相对复杂,计算机设计、制作等方式会被学生引入课堂制作。初中阶段还开设有家庭经济学课程。学生在课上学习烹饪、熨烫衣物等。一堂家庭经济学课,学生准备、制作一顿美食并现场享用,其间还插空熨烫衣物。男女学生都积极投入其中,竭尽全力制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

芬兰不仅明确设置一些劳动教育相关课程,也会在其他一些课程中内含劳动教育的精神。以芬兰一所学校六年级的一个物理课项目为例,课上,老师提供给学生一箱工具,让学生做成汽车或船,目标是汽车或船能够运动起来。工具箱里有木块、气球、皮筋、泡沫、轮子等。这是“做中学”的典型案例,也是芬兰在其他学科贯彻劳动教育的一种方式,将劳动精神贯穿到各学科的学习中。

总的来讲,芬兰设置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使其能够更好地生活,同时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劳动教育。而其他科目中劳动教育的渗透,得益于芬兰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发挥他们的研究能力将课程整合,保证了学生通过动手做来内化一些学科知识和能力。 

美国:以生计教育为特色

美国劳动教育的兴起与其本国的实用主义传统是分不开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帕克、克伯屈等推动下,“做中学”就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主张,以借此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技能。20世纪70年代,面对就业市场的萎靡不振,学校教育无法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自主谋生的人才,时任美国教育总署长官西德尼·马兰提出了“生计教育”倡议,主张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学生必需的谋生技能。很快便在社会上取得了广泛认同。1977年,国会又通过了《生计教育刺激法》,通过拨款等方式促进中小学生计教育,劳动教育自此有了法律保障。

在中小学校开设生产劳动课程,是美国劳动教育的基本主张,也是生计教育的主要诉求。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生产劳动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接触当代社会形形色色的职业,以保证每个人都能根据自身兴趣、资质与特长,学习到一种或多种职业技能,经受一定的劳动锻炼,从而在中学毕业或中途退学时可以自由选择职业或继续升学。

在1~6年级,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职业认识”,目的是通过单元教学,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自我意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认识劳动的价值,提高儿童对职业的了解;

在7~10年级,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职业探索熟悉职业的分类和“职业群”,并开始在职业群中做出尝试性的选择;

在10~12年级,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其选择的某些职业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确定未来发展方向。高中毕业后,一部分学生将进入社区学院学习,毕业后从事技术性工作;另一部分则进入大学继续深造。进入社区学院学习的学生,开始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或是开始学术生涯,或是从事进一步高端职业技术训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培养劳动精神为孩子幸福奠基—以美国和芬兰为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yc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