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告这个词,带给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很不吉利的样子?你可能会想起某个公告栏里贴过一张惨白的A4纸,上面用黑体字写着“XX同志因XXXX,于X年X月X日X时在XX逝世,享年X岁”,甚至耳边还会不由自主地响起那种沉痛的哀乐……
别怕,我不是来吓唬你的,我只是想介绍一本比较特别的书,《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作者玛里琳•约翰逊,一个专业讣闻作者和狂热的讣闻爱好者,曾为戴安娜王妃、伊丽莎白•泰勒、马龙•白兰度等著名人物写过讣告。她用这本书详细介绍了欧美各国的讣告文化和不同报社的讣闻风格,在梳理讣闻写作模式及其变迁的同时,也描述了一个我们闻所未闻的讣闻爱好者群体众生相,简直让人脑洞大开。
这是一个我从未了解的领域,虽与死亡有关,但请原谅我还是忍不住要用“有趣”来形容。作者和译者都很棒,我想他们如果认识,说不定也会是同好,那些精妙的描摹和形容,真难为他们各自写出和译出。如果有机会,我甚至还想看看英文原版书,也看看《纽约时报》等著名大报上的讣闻版,看一位名人或普通人的最终故事,是怎样用精干的篇幅和凝练的语言直指人心。
讣告是一种公开的告别,需要一定的庄重感和仪式感。但我们从欧美剧里可以了解他们时有一些独特的幽默感,欧美的讣告文化也是如此。真的不像我们八股文一般的讣告那样刻板,那串放在最终名词前的长长的修饰语,那些高度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关键词,有时读来让人唏嘘不已,有时又有点忍俊不禁。
作者说,讣告也会让你了解很多从来不会了解的领域。比如说,她知道某个专业人士去世,为了写好讣告就得在极短时间内(比如48小时)去了解很多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或者是因为看到某个讣闻,而开始去了解这个人曾经从事的某个她个人完全不曾了解的全新领域。因为一个人的离去,而让更多人对这个世界产生更多了解甚至有可能推动后续的更多发展和变化,这是不是也是讣告在表达悲伤、怀念情绪之余的另一种正能量贡献?
我喜欢这种知识的链接和拓展,也喜欢不经意遇到一本好书的感觉。
最后说一句,如果不是某夜心血来潮加入了新世相的第2期读书计划,按我自己常规的阅读习惯,我想我很可能会错过这本主题奇特的小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