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家长,都越来越看重孩子情.商的发展。毕竟智商似乎更多是由先天的因素所决定的,而情.商则是可以经过后天训练和培养逐渐提高的,这也为父母们想要把孩子培养得更优秀的愿望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希望。
但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其实并没有掌握如何培养孩子情.商的方法,甚至依然用自己父辈教养自己的方式,来教育下一代,一些所谓传统的观念并没有得到修正和改进,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用正确的养育方法,教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呢?如果你想要学习科学养育的方法,那么这本书《高情.商的养育》请你不能错过!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40960/d1472134cc7691f3.png)
这本书的作者糖妈,是儿童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 获得美国父母游戏力讲师认证和正面管教讲师认证。
她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出发,通过案例讲解具体的实操方法,将家长在养育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一一进行拆解和解读,对培养孩子情.商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蕞值得一提的,是强调了家长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同时介绍了很多实用的方法,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重要性!
纵观全书,作者的理论依据是我们都很熟悉的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情.商作为一种综合能力,包含自我管理、人际关系和自我调节能力。而拥有这些能力的前提是孩子要有强大的心理能量作为支撑,内心具有强大的价值感,胜任感,归属感,他才可以去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调节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40960/793133201046d64f.png)
那么,孩子的价值感,胜任感,归属感是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父母的自我管理 ,对孩子及时的鼓励,接纳孩子理解孩子,放手让他们成为独特的自己。而这正契合了正面管教的观点:坚定而温柔的养育,以及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而作为家长,如果想让孩子拥有高情.商,以下这几点是B须要做到的:
首先,家长要学会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是会受到家长情绪影响的,当家长因为学习和孩子发火或是大喊大叫的时候,他们恐惧或自责的情绪会让大脑无法正常思考。情绪的巨烈波动会让他们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处理情绪而不是处理事情上,所以展现出来的就是你越吼他,他的表现越差。
而且孩子对家长的情绪是很敏感的,当你表现出焦虑或是不开心的时候,孩子也会感同身受,不由自主地受到你情绪的影响。
因此作为家长,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比如家长们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冷静角”,通过短暂离开“事故现场”,等情绪稳定了再和孩子沟通的方法;或是可以通过记录情绪找到易怒导火索,提前预知和预防;以及通过合理的方式释放情绪的方法,妥善地处理情绪问题。那么孩子不但可以学习到这些情绪管理的方法,收获一个情绪稳定的孩子,家庭氛围也会更加和谐。
其次,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弄清他行为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孩子的所有行为,其本质是内在心理活动的反映,只纠正行为却不知道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还会误解孩子,导致亲子关系恶化。
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是在不良情绪之下做出的,而幼儿和儿童的认知水平较低,无法妥善处理一些复杂的情绪,自然也无法运用正确的行为去发泄情绪以及按事情按自己的意愿发展。
所以作为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因为情绪无所谓对与错,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情绪,都是人的本能反应,孩子的负面情绪不需要去“忍耐”,而是需要借助家长的引导,以正确的方式表达和释放出来,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性格和内在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
同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是被家长所接纳的,他是被家长无条件爱着的,那么他的内心就会积蓄能量,来对抗负面情绪的影响,并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处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40960/e287d159cf1f657c.png)
再次,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中国有家长认为孩子需要不断被打击,他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否则就轻飘飘不思进取了,这类似“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现在仍然让很多人深信不疑,而且他们相信所谓的“激将法” 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
但事实上这种拿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榜样的“激将法” 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孩子如果总是被打击,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不行,从而失去自信,变得畏难,脆弱,自卑。
这就会使孩子的自尊水平很低,无法获得自我存在感,价值感和胜任感,没有这些作为基础,孩子是不可能成为一个自立,自主,有能动性和自驱力的孩子的。
正如正面管教中所说:”孩子的责任感只有在和善而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有机会去学习具备良好品格所需要的有价值的社会和人生技能时,才能培养出来。”
家长应该做的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发自内心地对他进行表扬和鼓励,你会发现他在这方面会做得更好。多鼓励孩子的态度和过程,赞美孩子的内在品质,比如努力、勤奋、善良,这会让他们自觉地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证明自己是值得这些正面的评价的,这要比批评他们,让他们因为害怕再次被批评而被迫努力,是完全不同的。
还有,要让孩子做符合认知规律的事,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的兴趣与潜能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养育孩子就好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所以养育孩子真的是一个很缓慢的需要耐心的过程,不仅如此,家长还要去了解孩子在每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不要对孩子要求过高,让孩子去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
在中国所有家长们都被“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绑架,于是超前学习成为了常态,如果是预习性质的学习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让孩子三四岁就要会背《三字经》《唐诗300首》,强迫孩子小学阶段就学习奥数,或是提前学会下个学期所有知识,像这类“刻意提前”的做法,有时可以不一定是符合孩子认知规律发展的。
从孩子出生到两岁,是感知运动阶段,通过感官认识世界;2到7岁的孩子具有表象思维,比较自我中心,还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思维也不具备可逆性;7-14岁是具体运算阶段,孩子的认知结构开始具有守恒性和抽象概念,逻辑性也发展起来,但思维活动仍然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只有到了12岁之后,孩子的思维发展才到了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所以其实没有必要为孩子6岁之前没有学会多少生字,或是还没有背会乘法表而焦虑,这些知识是孩子早晚都要学会的,而家长蕞应该做的是去发掘孩子的兴趣与天赋,让孩子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多探究和尝试,这要比学习知识本身重要得多,一个在内心有充满热爱的孩子,要远比一个被迫学习的孩子更有可能在以后拥有更多的自主力和自驱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40960/dc75b56e694f0402.png)
最后,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放手给他们更广阔的天地。
这一点是现在很多家长都有的一个问题,就是过分地包办和代替,把原本孩子就做的事情大包大揽到自己身上,结果孩子不但不知道什么是他自己应该做的,更可怕的他没有自驱力,一切都是家长在后面推着他走,他完全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掌握。
作者在书中指出,要让孩子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让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承担责任,不推卸不拖延,其实就是阿德勒据说的课题分离。但是这并不是说家长就彻底不管孩子了,而是作为孩子的教练,给予他必要的指导,而不是代替他做所有的事情。
家长之所以过度代劳,多半原因是不相信孩子可以独立完成,怕他们因为做不好而出错,但是你要想明白,你的这些代劳,到底是不想让孩子出丑,还是害怕孩子糟糕的表现会让自己出丑呢?如果你不相信孩子,孩子则更不会相信自己,那么是无法让孩子真正自立自信和拥有自驱力的。
孩子的成长也是需要时间和经历的,也许有些事情他做得不太完美,我们明知他这么做会有什么问题,但也要让他自己去尝试,因为在现阶段他的试错成本是最低的。家长们不妨放下“完美主义”的想法,降低一些对孩子的要求,让他们在可控的范围内一边犯错一边成长,去接纳孩子,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予他力量,他才可以真.正地慢慢强大起来。
以上几点如果家长都可以做到,不仅可以让亲子沟通上就会很顺畅,还可以让孩子在内心积蓄起越来越多的能量,当他们觉得自己被家长理解和认可,那些我们希望看到的品质,比如自驱力,自控力,同理心,情绪调节能力才会慢慢生根发芽,成为他受益一生的优秀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