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家宝藏扩展阅读之八卦版-------陕西历史博物馆

国家宝藏扩展阅读之八卦版-------陕西历史博物馆

作者: enidbear | 来源:发表于2017-12-28 09:32 被阅读66次

大家新年好!元旦之际《国家宝藏》节目停播了一期,这使我终于有机会赶上进度了!

上一期我就预告过了,今天要讲的是继河南博物院之后的另一个大boss, 中国西部文物界扛把子——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在中国历史上是什么地位,小伙伴们都懂的。。。尤其是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那可是挖一条地铁就能起出130座古墓的风水宝地!顺便说一句,这座博物馆,以及后面会提到的法门寺博物馆我都曾经去过:10多年前,还是大学生的我和闺蜜利用七天的五一假期(暴露年龄了。。。)规划了一次西安访古自由行,虽然整个旅程状况百出囧囧有神,我们还是非常傻白甜地玩到满足。。。。那个时候的我还保持着写旅游日记的习惯,所以今天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地方居然可以抛弃百度,直接参考我当年第一手的记录,想起来还有点小骄傲呢!

好啦,废话不多说了,今天的内容可是不折不扣的视觉盛宴:图多+八卦故事多!大家准备好流量/WIFI和一颗八卦的心灵,不要迟疑地加入我们闪瞎双眼的旅途吧!

目录:

1.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延伸阅读关键词:何家村,法门寺,“五星出东方”

2. 杜虎符延伸阅读关键词:从虎符到鱼符

3. 阙楼仪仗图延伸阅读关键词: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唐朝画手的盛世

第一件宝藏: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何家村

如节目中所说,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出土于著名的“何家村窖藏”。1970年10月,一群建筑工人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的一块工地上挖出了两个陶瓮和一个银罐,里面居然装了1000多件文物,件件堪称稀世珍品!直到今天,“何家村遗宝”还是陕博最精华的展出部分。

何家村的遗宝牛逼到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上节目的这枚“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是中国出土的,仅有的三枚唐代皇家香囊中的一枚,就这样珍贵,都没够格在何家村的国宝名录中排上号。。。。诚然,香囊能靠上杨贵妃这种流量大女主,上节目会有故事讲,的确可以算作是做节目的最优选择。但是节目之下,我猜大家一定想看把香囊都衬托到“不起眼”的国宝级文物都是什么样吧?

何家村遗宝中一共有四件“不允许出国”级别的国宝级文物,最出名的就是下面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它是目前出土的唯一一件唐代俏色玉雕。所谓俏色,就是一整块宝石当中杂有一丝异色,然后工匠顺势利用来进行创作。比如说下面这个玛瑙杯,白色被巧妙地化做牛颈上和角上的纹理,是不是比纯红的玛瑙雕刻更加活泼自然?

除了俏色玉雕本身的工艺价值,我们可以再注意一下这个玛瑙杯的形制:大口的地方是倒酒的,牛嘴的金塞子拔出来,人就可以从小孔里面喝到酒了——这里请大家跟我一起放飞一下思路,想象这个杯子是和一个峨冠博带的唐朝帅哥在一起,还是和一个裹着长袍,再露半边胳膊大腿的古罗马肌肉男在一起更协调?是不是后者好像画风更一致点?——小伙伴们怀疑得没错,这种形制的兽首杯根本就不是中土特产,而是从遥远的西方传过来的,旧唐书上就曾记载过“开元十六年大康国(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献兽首玛瑙杯”。这个杯子究竟是外国贡品,还是唐朝的工匠根据当时流行的胡风来仿制的,现在考古学家还没有定论。不过,唐朝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流,比你想象的还要多哦!

第二件国宝叫做“鸳鸯莲瓣纹金碗”,这可不是土豪家用来炫富的,而是真正的艺术珍品。因为整个金碗是由一块仅薄2毫米的金片锤击成两层莲瓣形状的,之后每片莲瓣中又分别錾刻出一种不同的动物,并饰以花草纹。它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精美的唐代金碗。

另一个角度的金碗,是不是有目眩神迷的感觉?

第三件国宝,叫做“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绘着鎏金的鹦鹉纹的银罐子,这也是迄今出土的唐代银罐中最大气精美的一件。

小伙伴们可以猜一猜,这个漂亮的银罐子是用来做什么的?其实它出土的时候是装着东西的,罐底的墨字“紫英五十两,石英十二两”更是清清楚楚的揭开了谜底——这是一个中药罐!

最后的这件“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也是最别致的。它的形状非常特别,明明是个银器,却特地仿造了游牧民族储水的皮囊!这种形制的器皿还从未被在唐代出土文物中发现过,是专属于北方契丹民族的特产。(此时的契丹还比较弱小,到了五代以及北宋初期,他们将成长为强大的辽帝国,杨家将怼的就是辽帝国,大家都懂的)

实际上,这个银壶真正的别致之处还不在形制,而在壶壁上的鎏金图案。这匹脖子上带着小围巾,口中衔着小酒杯的马可不一般,它属于晚年醉心于艺术的唐玄宗李隆基的高端科研成果:舞马。也不知道唐玄宗用了什么黑科技,训练出了一批特别牛逼的马,能身披锦绣,颈带铜铃,一边合着音乐节拍跳舞,一边衔着酒杯祝寿。。。。你说这种驯马的黑科技怎么就没流传下来,要不然现在奥运会的什么“盛装舞步”咱们还不手到擒来?

舞马虽然神奇,它们最后的命运却是十分悲惨——我猜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上不了央视节目。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唐玄宗携宗室妃嫔仓皇逃走,再也顾不上这批舞马,它们很快落入叛军手中,充作军马。好死不死,某一天马厩边上有人奏乐,舞马们因为长期的训练产生了条件反射,立刻开始整齐划一地跳舞。看守兵士都惊呆了,以为马中了邪,就狠狠地鞭打它们,没想到舞马们以为是嫌自己跳得不够卖力,反而更精神抖擞地表现起了自己。最终,这一批“中邪已深”的舞马被叛军全部杀死。。。其实,舞马的命运何尝不是由盛转衰的大唐的缩影?曾经明艳无匹的时代娇子,最终却如衰草一般被碾压进了历史阴暗的漩涡中,让人不得不唏嘘啊!

说了这么多何家村神奇的宝藏,那么究竟是谁拥有了这么多宝贝,并将它们精心地掩藏了一千年呢?学界其实还没有定论,只是根据器物的纹饰推测应当在唐德宗时期(780-805)。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研究一下,说不定你有什么新发现呢!

法门寺

同样是唐朝遗宝,如果说何家村的发现是一块超级大馅饼,那么法门寺地宫的重现天日则堪称一段旷世传奇——不仅仅在文物考古界,它在佛教界的意义更加石破天惊。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的时期,是用来存放佛祖释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的。在唐宋两朝,法门寺都是皇帝亲自赞助的皇家寺庙,全国人民向往的佛教胜地。可惜到了明清两朝逐渐衰落,接连不断的地震和战乱,令它逐渐破败到砖塔歪斜,寺院毁弃的程度。WG期间,法门寺更是差点被革命小将当作“四旧”给拆了,好不容易挨到了1981年,8月间的一场大地震又直接震掉了半边塔,简直祸不单行。。。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1年8月,法门寺砖塔坍塌之后的情景,此时人们还根本不知道塔下有个埋藏着千年宝藏的地宫

既然塔都倒了,那么就推倒重修呗!结果就在刚刚将旧塔拆除到地基的时候,人们惊讶地发现塔下居然有一个被汉白玉的石板遮掩住的,通往千年地宫的入口!具体的探索过程我就不详诉了,大家可以去看一本叫做《万世法门》的书,总之法门寺地宫的秘密就这样大白于天下,而随着它一起出现在人们眼前的,自然还有很多只在传说中听过的珍稀国宝。

法门寺国宝有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它们中的很多都带有浓厚的宗教意义。毕竟这座寺庙最初兴建的目的就是存放佛骨的,那么地宫中最高级别的宝藏自然就是那枚真身舍利了。

佛骨舍利是佛教世界的至高圣物,它被发现的时候是被装在左边的“五重宝函”之中。这五重宝函分别是:一为铁,二为金,三为檀木(这层已毁,所以没有出现在图中),四为水晶棺,五为白玉棺。而法门寺中除了唯一的一枚真身舍利,还存放着三枚由白玉制成的“影骨”,其中的一枚是这样存放的:

既然法门寺中都已经存有真身佛骨舍利,为什么还要存有数枚高仿“影骨”呢?而且“影骨”的存放规格貌似比真佛骨都还要高?!真佛骨才五重宝函,反而高仿来了个八重宝函?其实法门寺也是有苦衷的,因为历史上中国佛教曾经历过好几次著名的“灭法”运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就灭过一次,北周武帝宇文邕又灭了一次,唐朝本朝的唐武宗和后面五代的后周世宗柴荣还即将各灭一次。古代的佛教界人士也是被整怕了,就做出了几件高仿以高规格存放起来,再遇到运动就好交差。。。况且,别看影骨存放的宝函层数多,它的规格还真比不上真身舍利,因为中国古代“棺葬”才是最高礼节,五重宝函中的两层棺正是至圣至尊才能享受的待遇!

另一件和宗教相关的国宝就是下面这支长达两米的“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四轮十二环锡杖”,这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长的佛教法杖,代表着佛教世界的无上权威。现在你知道唐僧手里拿的那支锡杖的原型是哪来的了吧!

下面这件国宝叫做“捧真身菩萨”,它手中托着一个金盘,里面倒扣一块刻字的金片——“金胎合曼”,仔细看看上面好像还有个日期?其实这是唐懿宗的生辰八字,他将此物供奉在法门寺,是为自己祈福用的。不过这个射手座的皇帝可不是什么好皇帝,韩愈的“谏迎佛骨”文就是谏他将法门寺的佛指骨舍利大张旗鼓地迎奉到长安供养的行为。唐懿宗不仅疯狂崇佛,还疯狂女儿奴外加大唐第一医闹,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搜索“同昌公主”,完全魔幻风格。

当然了,法门寺也不光只存有佛教世界的宝藏,世俗世界的珍宝它也一样有!比如说有一件立刻吸引了考古学家目光的青绿色瓶子,它叫“八楞净水瓶”。

通过跟法门寺出土的藏宝清单相对照,考古学家发现这居然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秘色瓷”!相传唐朝特别指定越窑烧制一种“薄而翠”的高档青瓷特供宫廷使用,配方严格保密,因此得名为“秘色瓷”。一千多年来,考古学家只在唐人诗歌中揣摩过它的样子,还从未见过实物,这下法门寺地宫一次性就出土了13件,足够考古学家吃到饱!

皇家特供瓷器是这样,那么想不想看看皇室女人的私人订制?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五条完好的“簇金绣”的裙子,之所以没有和其他丝织品一样碳化腐烂,是因为它们上面绣的花纹全是用纯金拉丝而成的。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金丝平均只有0.1毫米,最细的地方只有0.06毫米!想知道现代工艺可以把金丝拉到多细吗?说出来都伤心:0.2毫米。。。

另外,皇家的精致生活也是不能错过的!法门寺出土了一套完好的御赐金制茶具,让我们可以窥见一千年前唐人是怎么喝茶的,跟现代十分不一样哦!

简单来说,唐朝人要喝茶,先得把茶饼从那个蒸笼一样的储茶器中取出来,放在那个金属笼子里面去风干或者烘干,接着拿那个好像碾中药的轮子碾碎,再倒进那个带抽屉一样的柜子里面去筛出细末,最后存在那个像乌龟一样的罐子里。要喝的时候就从里面舀出来往开水里面煮,为了口味还要从那个高脚小碟子里面加盐或者加胡椒,连汤带渣一起吃下肚去。。。小伙伴觉得奇葩吗?可是没办法,唐朝哥们姐们就是爱这一口!

由于字数又爆了,我只好意犹未尽地停止了贴图的手。。。建议小伙伴还是实地瞻仰吧!特别要提醒的是,法门寺在重建之后单独设立了博物馆,所以上面说到的这些稀世国宝都在宝鸡法门寺博物馆中而不是陕博,千万不要跑错了地方哦!

“五星出东方”

事先说明,这一条扩展阅读的条目非常八卦!十分八卦!特别发散!起因是本期“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今生守护人请的是北大的齐东方教授,我一听这名字就觉得特别耳熟,过了好久我才想到,哦!这不是考古界的一个有趣的陈年段子吗?

1995年,中日联合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古代尼雅遗址(今天新疆和田)进行考古发掘,中方队长恰好就是这位齐东方教授,而正是这次考古,他们在一座汉代双人合葬墓中,发现了一件后来知名度和人气超高的传奇文物。

1995年新疆尼雅古墓的考古发掘中,人们发现墓主尸身已然枯朽,但是他右手绑缚的一件蜀锦护膊却鲜艳如新

来看看这件传奇文物的真容吧!我猜你一定在类似“中国十大逆天文物”等等之类的推文中见过它,而且上面的字我相信大家都能认——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锦护膊。齐“东方”队长带领的考古队,发现了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这就是当年考古学界引为美谈的著名段子!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没错,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中国”的说法

这件文物之所以传奇,有很多层意义。首先如此精美的汉代织锦能够完好地保存到现在本身就很难得;其次,这是一件原产四川的蜀锦,却出土自西域古墓,证明了一条很值得挖掘的文化交流路线。最后,织锦上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同墓中脱落的织锦碎片上的“讨南羌”文字合起来,原意指的是汉元帝这年十月,五颗行星被观察到汇聚的现象,被认为有利于汉朝对南羌用兵作战这一史实。这些对于历史学家来说简直是信息量巨大,对汉代天文学和史学研究价值都极高!

当然,这件织锦护膊能获得现在这么高的知名度,备受追捧,还有大家都懂的一个原因。如果小伙伴不能领会的话,说明你觉悟还不够高,请转身回去读护膊上的文字十遍,再观察新闻联播中的国旗十遍。。。。要知道,汉朝曾经非常流行一种文字预言——“纬谶”,但真正因为兑现而流传下来的百中无一,反而这段本不是纬谶的语句跨越了两千年的时间,冥冥之中歪打正着了。。。。这历史的诡异巧合,有没有让你会心一笑呢?

第二件宝藏:杜虎符

从虎符到鱼符

国家宝藏节目中对虎符的解说已经很清楚了,这是古代用来调兵的“身份认证”,而虎符到了唐代演变成了“鱼符”,鱼符两边分别刻“合”“同”两字,正是现代“合同”一词的由来。不过节目组貌似没有提到,一千年来虎符都用得好好的,为什么偏偏到了唐朝就改成鱼符了呢?

在唐代,鱼符不只是调兵的凭证,还是官员的身份认证

其实虎符绝对不是唐代唯一的一件被强行改造的器物。我们熟悉的,古代人民群众用来撒尿的那玩意原本俗称“虎子”,也是在唐朝被改做“马桶”。。。你说唐朝人怎么就这么不待见老虎?难道是他们觉得老虎不能代表天朝和谐庄重的形象?——倒是你想多了,这两件东西改名的真正原因就两个字:避讳。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等级非常森严的阶级社会,所谓“避讳”,就是普通人得对阶级地位超过自己的人表示全方位的尊敬:他们的名字统统不能叫出来或者写出来。避讳的常见对象一般是本朝君王、自家父母、同族长辈、古来圣贤,以及顶头上司——你就说古代人民累不累吧。。。累也就忍了,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避讳简直“大力出悲剧”,比如我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贺,他爹名叫“李晋肃”,于是为避父讳,李贺小哥哥终生不能参加“进士科”考试,26岁就郁闷死了。。。这相当于今天某人叫做“X中”,孩子就不能参加中考;某人叫做”X高“,孩子就不能参加高考,这不坑死娃了吗!

避父讳/母讳虽然坑,坑的只是一家一户的孩子,真正最有杀伤力的还是”避君王讳“,全国人民都要跟着改!比如说唐朝为什么把“虎符”改成鱼符,“虎子”改成“马桶”,那是因为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老爹就叫做“李虎”啊!于是全天下的老虎都成了屏蔽词。。。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避讳避出的段子吧!有些操作简直匪夷所思,十分无语:

比如说,当今世人不得和君王重名那是最低要求!早死了八百年的历史人物也得改!晋文帝叫做司马昭,所以王昭君得改成“王明君”;汉明帝叫做刘庄,所以庄子连“庄”都不能姓了,改成“严子”。

比如说,历史人物算个啥,位列仙班的神话人物一样跑不掉!月宫仙子本来是叫做“姮娥”的,但是因为汉文帝叫做刘恒,只好改成“嫦娥”;

比如说,人名也就算了,地名也得改!秦始皇的父亲叫做子楚,所以楚地从此改成“荆”地,大秦基层公务员只好把地图重新绘制一遍;汉景帝叫做刘启,所以启封从此改成“开封”,大汉基层公务员又把地图重新绘制一遍;

再比如说,以上说的都是名词,有时候连动词都得改呢!宋仁宗名叫“赵祯”,所以民间从此不能“蒸”馒头了,改成“炊”馒头。。。

因为避讳,也闹出了很多笑话,我们熟悉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是其中一例,我再讲一个家族的郁闷往事。五代时期北方有个大族姓“敬”,为了避当时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只好拆分成“苟”“文”两家。后来两家好不容易熬到赵宋统一全国,正准备把姓改回来,却惊闻宋太祖赵匡胤的爷爷叫做“赵敬”。。。于是两家再也没有恢复过老祖宗的姓氏。。。

就这么搞了几千年下来,终于有个皇帝回过味来了,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说都是你们这些皇帝名字取得太大众化了,一点都不考虑人民群众的避讳需求。于是他规定,要求从他下一代起,每辈取名都得使用按照“五行相生”规则轮询的同样偏旁,还得把名字取得越生僻越好。就这样,明朝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叫“朱效锂”“朱弥镉”“朱悦烯”的奇葩王爷,为后来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英译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好吧,避讳搞出这样的副产品,我们就姑且认为朱元璋是为人民服务了吧。。。。

第三件宝藏:阙楼仪仗图

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

本期国家宝藏节目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阙楼依仗图”的前世小剧场,两个普通人边走边看,顺带做了一番长安城导游。但是就文物本身,节目压根就没提壁画的来源:懿德太子墓。没关系,我来把懿德太子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和他紧密相关的还有一位永泰公主(他们的墓都在去往乾陵的路上,离得很近,我去过)我就当添头也一并聊了。

懿德太子叫做李重润,是个小帅哥;永泰公主叫做李仙蕙,是个小美女,两人是唐中宗李显的一双备受宠爱的嫡生儿女。武周时期,李重润被册封为邵王;而李仙蕙则被册封为永泰郡主,并与武则天的侄儿,当朝权臣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结婚。这对小兄妹原本是不折不扣的天之骄子,然而他们的年轻单纯,最终却铸成了无法弥补的悲剧。某天李重润和妹妹妹夫一起聊天,不知怎么就聊到了女皇(也是他们自己的亲奶奶)身边最红的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年轻人们口无遮拦,吐槽得狠了点,就被人偷听密报了武则天。女皇勃然大怒,立即下令仗毙李重润和武延基,鸩杀李仙蕙——三条青春的生命,就这样早早逝去,此时,李重润只有十九岁,而李仙蕙更是只有十七岁。。。

以上的故事是唐史的记载,其实李仙蕙的死,还有另外一个版本。1960年永泰公主墓出土了一块墓志石碑,上写李重润和武延基的确被武则天仗毙,但是李仙蕙却是因为难产而死。经专家鉴定,墓中出土的女性残存盆骨的确较常人窄小,似乎也是“难产说”而非“女皇赐死说”的明证。但是细究墓志铭就不难发现,李仙蕙之死就在李重润和武延基死后一天,你想象一个年仅十七岁身材娇小的少女,即将临产却听到哥哥和丈夫同时横死的噩耗,随即在绝望中痛苦地难产死去,岂不是就更惨了?

这是永泰公主墓中墓志铭的拓本,里面有明确的“珠胎毁月”语句,因此推翻了唐书中“女皇赐死”的记载

李重润和李仙蕙死后,他们的父亲李显非常伤心。他本就是一个性格懦弱的男人,深爱孩子的父亲,但是面对强势威严的女皇母亲,他又能怎么办呢?后来女皇死后还政于他,他迫不及待地将李重润追封为“懿德太子”,李仙蕙追封为“永泰公主”,在儿子的墓室壁画中加上象征“帝王”的四十八对仪仗戟,并把女儿的墓称为只有帝王才配称呼的“陵”。。。

懿德太子墓中的外国使臣壁画,和阙楼仪仗图中的48对戟一起看很明显可以读出李显对李重润的“接班帝王”期望值 永泰公主墓中的侍女壁画,画中人的衣着发型现在都是研究唐朝风尚的重要参考资料

然而,那个痛悼儿女早逝的李显此时可能并不知道,他自己的命运其实更为可悲。在终于熬死了女皇母亲重登皇位之后,他开始将未尽的父爱倾注到身边尚存的亲人身上:他的皇后韦氏可以不住在宫中侍奉,而在外面跟大臣公开偷情;他的幼女安乐公主,可以一次砸一亿钱出去买百鸟羽毛织就的裙子跟人斗富。。。李显以为最大限度的纵容和宠溺,可以补偿这么多年来跟着他一起备受压抑的亲人,却不知道此时再多的物质也已经无法填满人贪婪的欲望。最终他被野心爆棚想效仿武则天的亲老婆韦氏,以及亲女儿安乐公主这两个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联手毒杀,结束了窝囊悲剧的一生。。。贞观之治已经远去,开元盛世即将到来,波谲云诡的转型时代里,唐朝皇室的家庭悲剧投射下来的,就是这样一道暗红色的,悲怆的血影。。。

唐朝画手的盛世

从“阙楼仪仗图”的精心描绘可以看出来,唐代是个很热爱美术的朝代,堪称画手的盛世。那么,就请你和我一起来跟随唐代画手大大的脚步,领略他们的传世之作吧!

先来看唐朝首席画手大大阎立本,咱们中学课本讲到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故事时,应该附过这幅图:

故宫博物院藏绢本《步辇图》,是阎立本原作的宋代摹本

这幅图就是阎立本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步辇图”,画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前来求娶公主的使者路东赞时候的场景,构图,线条,色彩都堪称一绝。其实阎立本是一位十分高产的画家,他还画过下面这副《历代帝王图》,堪称中国古代肖像画的经典作品: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所藏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据说,这一版本是阎立本真迹

总的说来,阎立本算是初唐肖像画的官方指定画家。唐太宗时期,几乎所有官方需要画像纪念的任务都会找到他:比如说阎大大还曾在长安太极殿凌烟阁,绘制真人等身大小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画像;再比如他还为太宗绘制其征战四方的六匹战马,然后雕刻成石立于太宗昭陵陪葬。

合体版的“昭陵六骏”,原画也是阎立本作品。其实这六块骏马石刻中的两块在20世纪初被盗卖到美国,现藏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块留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有意思的是,身为美术界一代大宗师,又参与了这么多国家级的项目,阎立本却对自己“画家”生涯十分不感冒。。。这是因为他虽然出身美术世家,终究还是一个有着政治理想的读书人。他本人理政的能力不错,在唐高宗时期甚至做到“右相”的高位。但是即使如此,人们记住他还是因为他的画技,君王各种倚重他,为的还是让他像个随侍左右的匠人一样作画助兴,这令他感到非常耻辱。。。于是阎立本传下家训,后代都不许学画。。。。额,这简直是一个纠结的悲剧。。。

说完了纠结的阎立本,我们来看看唐朝画手大大二号——“画圣”吴道子,这位是24K纯的人民艺术家:早年当过小公务员,后来为了画画,干脆连铁饭碗也不要了!也许正是因为个性洒脱四处游历,吴道子的画风和阎立本有很大差别,题材也大不一样:多为山水风景和宗教神话题材的大型场景壁画。也因为此,吴道子的画风对后世传统民间绘画的影响很大。

吴道子画风最大特色是笔法飘逸,人送雅号“吴带当风”,这是一种什么感受,看看下图就知道了: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所藏“天王送子图”,据传是吴道子传世的唯一真迹,但是此图在明代之前没有任何记载,专家也因此怀疑它是后人摹本

吴道子一生之中画作超多,但大多是寺庙壁画,都没有流传下来。幸好在他爱收弟子,所以吴氏画风在唐代壁画中还是并不鲜见,例如敦煌103窟的维摩诘经变壁画,就被普遍认为是吴门画风。

唐朝画手大大三号叫做韩湟。这位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本人仕途也非常顺利,一直做到宰相。但是他擅长的画风却和他自己身处的阶级十分不搭界——喜画农村风俗。。。。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下面的“五牛图”。

故宫博物院所藏韩湟真迹“五牛图”黄麻纸本,因为图绘五只形态不同的牛而得名(这里没有截取完全),后人推测,韩湟绘五牛图有鼓励农耕之意。

唐朝画家大大四号是中唐时期的周昉,他本来是个因为哥哥战功才进入公务员系统的无业游民,但是在学习绘画之后竟然激发了超群的艺术天才!周昉尤善画工笔仕女,他最知名的作品就是下面这副被现代的汉服爱好者cos了又cos的“簪花仕女图”。

辽宁省所藏绢本唐代周昉真迹“簪花仕女图”,这是现存唯一的一幅可以被认定为唐代的仕女图,其中所绘女性的妆容发型衣着严格反映了中晚唐的流行时尚

除了上面介绍过的几位,唐朝知名的画手大大还有尉迟乙僧,张萱,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甚至于王维——没错就是我们知道的写诗的那个王维!他们的传世之作小伙伴可以自行搜索。而在这些有名有姓的大师级作品之外,唐代还有很多在民间被无名画手绘制出来的经典,比如著名的宝库——敦煌莫高窟,那可真是艺术的大熔炉,各家画风交相辉映构建出的无比绚丽的美术世界!有条件的小伙伴还是推荐实地参观哦!

随着最后一个关键词的完结,我今天的扩展阅读篇也就结束了,也许有人会问:怎么这一篇没有文末彩蛋呢?我只好无奈地告诉大家,其实是有的,资料我都找好了,但是因为本篇正文本来就已经很长,而彩蛋又是各种狂贴图,我怕大家手指都点抽筋了还翻不完。。。。所以正文就到这里吧!过两天我会出一个超级洗眼睛的彩蛋番外篇,到时候不要忘记来欣赏哦!最后,还是敬请期待下期:辽宁省博物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家宝藏扩展阅读之八卦版-------陕西历史博物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dm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