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的扩展阅读主题,正是国家宝藏第二期的河南博物院。细心的小伙伴也许已经发现了,上一期的湖北博物馆叫做“馆”,这次的河南博物院怎么又叫做“院”呢?网上有些关于“馆”“院”之别的脑洞开的特别大:说什么行政级别高的才叫做“院”,或者藏品达到一定数量的才叫做“院”,其实都不对。“馆”“院”之别比大家想象得要小很多,如果一定要细究,那么“馆”强调建筑环境,而“院”强调整体环境。用通俗的话来说,假如一个博物馆就是一两栋大建筑,那么它就是“馆”;如果一个博物馆本身有个大院子,里面包含很多建筑并且形成了一个有设计感的整体(如今天要讲的河南博物院),或者博物馆本身就是受保护的古迹建筑群(如故宫博物院),那么它就可以称为“院”。当然了,换成英文它们都没差,都叫Museum。
作为中国文物界扛把子之一,河南博物院这次也非常耿直地拿出了三件镇馆之宝:3200年前的妇好鸮尊,8000年前的贾湖骨笛,以及2500年前的云纹铜禁,这三件文物且不说本身价值,光是拼年代就已经赢了。。。还真是不服不行,毕竟大河南本来就是我们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就让我们开始溯古的旅程吧,今天的关键词格外带劲哦!
目录:
1.妇好鸮尊延伸阅读关键词:安阳殷墟,商代大女主,3000年前的多种族国家
2. 贾湖骨笛延伸阅读关键词:骨笛如何吹响,贾湖大发现
3. 云纹铜禁延伸阅读关键词:铜禁修复,屈原、芈月和子庚
第一件宝藏:妇好鸮尊
安阳殷墟
看了节目的小伙伴都知道,妇好鸮尊出土自妇好墓,而妇好墓又位于安阳殷墟。那我们首先就来说说安阳殷墟,这可是一个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地名。
说起来还是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开了历史课,授课老师是一个严肃又博学的小老头,嘴皮子特溜,很快就赢得了我们全班一帮小屁孩的膜拜。某次快下课的时候他布置了一道思考题:“中国有考古证明的最早的古都在哪里?”,要求我们下去找答案。要知道咱那时候是90年代初,别说什么百度google, 连电脑都没见过一台,普通小朋友要研究这种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非专业问题还真是不容易!结果最后全班没有人在下一堂课给出正确答案,历史老师只好自己揭开了谜底。我现在都还清楚的记住他将一根教鞭拍到讲台上,有点恨铁不成钢地说:“中国最早的有考古证明的古都在河南安阳!那里有个殷墟,殷就是商,商就是殷,殷墟就是商朝都城的遗址,你们都要记清楚了!”
于是安阳殷墟就这样牢牢的被我记在了脑海中。很多年后我才知道,安阳只是商代都城中年代比较偏后期的一个,而咱们中国大地上其实还有比它年代更早的,被考古发掘证明了的古都——至于它们都在哪里,我先卖个关子,留到本文彩蛋环节来细说。但是失去了“第一”和“唯一”的头衔,不等于安阳殷墟的意义有所褪色,事实上,安阳殷墟的发掘是中国考古20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发现没有之一。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要扯到一个令中国历史学家十分蛋疼的问题:国际史学界历来不认可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三皇五帝尧舜禹,外国考古学界统统认为是神话而非信史。在20世纪初之前,国际上甚至连“商”这个朝代都不认可,直接判定中国历史从西周中段起跳不超过2800年。。。。正是1928年到1937年的殷墟考古发掘中那些石破天惊的文物成果,以硬得不能再硬的石锤证明了商代文明与历史文献的高度一致性,从而将中国历史直接提升到3500年以前!你就说牛逼不牛逼吧?
这是192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在安阳进行考古发掘的照片。可惜这次考古发掘在1937年的时候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而无奈中止,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0年,考古工作者才把发掘工作完成。那么,小伙伴们可能要问了,安阳殷墟究竟发掘出了什么东西,能够直接证明一个王朝的存在?我要说:还真是非常不一般。首先是各种标志着商代中晚期制造业水平的器物。比如说陶器,我这里给大家直接上个大杀器:一段商代的陶制排水管道,还是三通的。。。。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因为宫殿达到了一定的规模,需要这样复杂的排水管吗?
这货熟悉不熟悉?课本上大家都见过哈,让我们大声喊出它的名字——“司母戊大方鼎”!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难道说最大最重所以它意义就大吗?你从另一个方面想,能够铸出这么大这么重的青铜鼎的国家,会是一个什么级别的文明程度呢?
接下来是玉器,玉器之于青铜器又有所不同。首先,玉器绝大多数都是用作礼器的,这说明殷商人有非常完善的信仰系统;另外玉器的加工难度很大,玉璧总要车成一个正圆形吧?表面还需要打磨刻花;而小型的玉挂件是需要栓绳子吊起来的,需要切割,打孔。这一切都表明殷商人的工艺水平是非常高超的。
妇好墓出土的玉璧以及王城遗迹。虽然曾经的王都建筑都不在了,但是考古学家还是可以通过地面夯土的痕迹和地下出土文物的分布情况,来还原宫城布局。结果这一还原,就还原出了一个71.5公顷的,包含了宫殿,宗庙,王陵,族邑居住和手工作坊在内的王城遗址。这也证明了商代国家的规模和统治力。
当然,殷墟出土的最牛逼,最有决定性证据的文物是下面的这些甲骨文残片。殷墟一共出土了超过15万片甲骨残片,证明了这是一种发展得已经非常完善的文字体系——要知道,国际通行的文明认定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而且甲骨文上面记载的都是殷商王室大事小事的占卜结果,也让现代考古学家充分了解了殷商人的各个生活侧面。
好了,今天写的第一节就爆了字数。。。关于殷墟就说到这里,大家最好还是实地参观,虽然我自己也都还没有去过。。。。
商代大女主
上一节说了殷墟,这一节我们就来说说鸮尊的女主人——妇好。首先要说明的是,这位商王武丁的王后可不是姓妇名好。事实上,考古学家一开始也搞不清楚墓主人的名字,直到看到墓中有一百多件青铜器都带着同样的铭文——妇好,才将此墓认定为“妇好墓”。
妇好墓中青铜器上的铭文“妇好”,当然也有考古学家认为这并不是墓主人的名字,而是一个族徽。众所周知,现在大女主的电视剧特别流行,估计妇好也很快就要上电视了。她倒也真是名副其实,甚至要论起彪悍程度来,我感觉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大女主”里面,也是数一数二的。。。。不信?我们就来拼拼看!
首先,咱们拼“待遇”。妇好曾经获得的某件赏赐,可谓中国后妃史上的绝无仅有,这就是——封地。没错,妇好作为商王王后,她本人是享受诸侯王待遇,有自己封地的!先秦时候的封地自治权是很大的,在那里,妇好可以任命官吏,可以征收赋税,还可以养一支只属于自己的军队!
接着,咱们拼“地位”,后世的大女主还在争抢什么“统领六宫”的地位吗?真是弱爆了!妇好本人就是商朝大祭司,负责主持国家祭祀的——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祀和政是分不开的。她的权力地位也可见一斑。
然后,咱们来拼“统御”,这个属于欺负人,因为妇好之后的后宫大女主们,都没统御过军队。而妇好一次性统御多少人呢?在殷墟出土的某片甲骨上面写着“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伐乎[羌]。” 注意这个“三千登旅万”,一万三千人的军队!这可是3200多年前啊!那时候商王朝全国人口才多少啊?!
另一方面,妇好墓里面还出土了下面这把大板斧。实际上这件兵器并不是妇好用来砍人的,而是一种标志军事权力的礼器,正式的名称叫做“斧钺”。手握君王亲赐斧钺的将领,也就拥有了“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高度军事司法权。后世史书上常常出现的某某某“假节钺”就是这个意思。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关羽出镇荆州就是“假节钺”,同理推论,妇好在商王武丁时期的军事地位应当和蜀汉的关羽相当。
最后,我们还可以拼一拼“身后尊荣”。什么葬礼逾制,陪葬过量,国君哀痛欲绝这些大女主通常有的常规操作,妇好这边也是都有的。而更奇葩的是妇好去世后商王武丁对她的祭祀。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这么几片,内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妇好嫁了吗?”“大甲已经娶了妇好!”
“妇好嫁了吗?”“成汤已经娶了妇好!”
“妇好嫁了吗?”“祖乙已经娶了妇好!”
第一、三位大家可能不认识,但是中间那位大家应该挺熟吧?这不是就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吗?武丁在妇好死后害怕爱妻在阴间没人照顾,于是亲自主持祭祀将死去的爱妻嫁给了商代的先王,也就是他自己的祖爷爷,祖祖爷爷,还一连嫁了三次才放心。。。。虽然是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奇葩风俗,但这真爱之心也是杠杠的啊!
3000年前的多种族国家
前面我们说过了,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是从1928年开始的,而主持这次发掘的正是我国著名的“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关于殷墟的考古成果,李济先生有一本专门的学术著作《安阳》,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下载它长达680页的PDF版本来拜读一下,十分专业,十分翔实,当然读起来也确实不容易,反正我是没坚持看下去。。。。但是其中有一章我必须要单列出来,因为实在是太让人震惊了。
这一章的标题叫做“关于殷商人的体质人类学论述”,主要内容是李济先生邀请生物学家,对殷墟殉葬坑中出土的三百九十八个头骨进行分析之后,从而得出的科学报告概述。原文附有大量出土人头骨的照片,但是咱们这里写个和谐愉快的文物小八卦文,我就不贴图吓到小朋友了。。。
总而言之,生物学家对殷墟殉葬坑中的头骨进行研究之后发现,仅仅这三百来个头骨,表现出的人种差异性就非常大。按照头骨的人类学特征,它们被分成了五个组别:
1. 古典的类蒙古人种:这种人和现代中国人起源的蒙古人种不一样,是外蒙古和南西伯利亚的原土著居民。
2. 太平洋类黑人种:和现代的南太平洋岛国,以及东南亚的某些土著民族很相似。
3. 高加索人种:大家都懂的,就是现代白种人的祖先。
4. 爱斯基摩人种:大家也都懂的,极北之地的原住民嘛。
5. 未知人种:这最后的一批头骨和现代的任何一种人种都不类似,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头骨的各项指标都偏小。
仅仅一个小小的殷墟殉葬坑就出现了这么五花八门,黄白黑齐全的人种头骨,那么殷商究竟是不是一个3000年前的多种族共和的国家呢?考古学家对此还是持保留观点的,毕竟这些头骨都是殉葬坑出土的,而且都没有附着身躯,说明都是砍完了才丢进去的。殷商一朝对外战争的记录本身就很多,而殷商人又特别喜欢用俘虏殉葬,所以这些头骨极有可能都是被殷商打败的周边部落的敌人,而非殷商本国公民。这也比较能够解释为什么现代的中国人几乎不再混有白种或者黑种的基因。
不过这么一来,殷商这个朝代是不是在你的心目中显得更加彪悍了?3000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是这样扛着青铜的戈矛,驾着青铜浇灌的战车,大杀四方,将周边的白色黑色的各种族部落都给干趴下或者赶跑了。。。咱们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可真不是充话费送的啊!
第二件宝藏:贾湖骨笛
骨笛如何吹响
很遗憾,迄今为止国家宝藏的节目中被吐槽的最惨的,就是关于贾湖骨笛今生故事——“骨笛如何吹响”的讲述,节目播出之后,不仅考古从业者纷纷呛声,就连当年主持贾湖考古发掘工作的中科大教授,张居中先生也特地出了申明,小道消息甚至说在审片的时候,河南博物院也对此提出了异议。既然节目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谬误,那么我还是给大家讲讲“骨笛如何吹响”这个故事真实的来龙去脉吧。
首先,贾湖骨笛并不是像节目上所说,是国宝守护人萧兴华教授偶然看到博物馆陈列的“骨管”产生了疑点,进而鉴定其乐器属性的。事实上它们从第一次被从古墓里面挖出来的时候,现场考古工作者就已经认为这是乐器了——毕竟长成这个样子,谁都会第一时间联想到笛或者萧。然而据张居中先生回忆,现场不论大家怎么吹,骨笛都吹不出声来。万般无奈之下,他们找到当地的一个音乐专家,请他对骨笛进行鉴定,没想到,专家给考古工作者们兜头浇了一盆冷水,说这最多只是个哨子,绝对不是乐器——这里要普及一个音乐知识,所谓的“乐器”,是指至少能够奏出“音阶”的器物,要不然你敲你的饭盆还能“叮叮当”,总不能说饭盆也是乐器吧?
骨笛出土时的照片,是被放置在紧挨墓主人身体的部位然而张居中先生还是非常的不死心,他自然有他考古人的敏锐和逻辑: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贾湖遗址一共出土了24支分属不同年代层的骨笛,越是年代久远的骨笛开孔越少,而越是年代近的骨笛开孔越多,试想一下,如果贾湖人做骨笛只是为了当哨子用,那有必要随着年代的推移,费劲巴拉的多开几个孔出来吗?
这是贾湖出土的数只年代不等的骨笛,最上面的两只是年代最早的,分别开有5孔和6孔;最中间的有破损的骨笛是年代最近的,开有8孔;而其他的骨笛年代居中,都开有7孔。另外提一句,倒数第二根最完好的七孔骨笛,就是上“国家宝藏”节目的那一支。带着这样的疑问,考古工作者才带着骨笛找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教授。萧教授本身是研究少数民族民间乐器的专家,他一眼认出这是乐器,因为它和新疆少数民族的鹰骨笛十分类似。后来也是在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专家帮助下,骨笛才终于被吹响——此时的考古工作者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之前骨笛吹不响是因为大家都把它当成萧来吹,实际上它是得要斜着吹的!
在解决了吹响骨笛的问题之后,萧兴华教授和其他的音乐专家又使用现代设备对骨笛的音阶进行了测试,也就有了节目中所说的用骨笛吹奏“小白菜”那段。正如节目中所说,骨笛在这次音乐测试中又一次震惊了全场,因为大家发现,这只骨笛居然能够吹出七声音阶!——这里又要科普一下音乐知识了,七声音阶就是我们熟悉的哆来咪发唆拉西,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古典音乐都是使用传统的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而七声音阶是从外国传进来的。两者大致的对应关系如下图。
所以贾湖骨笛的发现让考古学家们沸腾了!原来七声音阶这种高级技术我们在7,8000年前就有了,简直改写中国音乐史!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贾湖不是出土了好多只骨笛吗?就拿上面那张骨笛图片为例,最上面的5孔和6孔骨笛只能吹出五声音阶,而7孔骨笛也不是个个都能吹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但是8孔和9孔的骨笛除了在基本的七声音阶之外还能吹出一些变音!这真的是厉害了!
这就是骨笛鉴定的全部经过,我这里只是简单介绍,关于更加详细的内容,我推荐一部纪录片,由《走近科学》栏目(额。。)拍摄的“贾湖大发现”,小伙伴们请自行搜索观看。
贾湖大发现
贾湖贵为中国20世纪百大考古大发现之一,总不能只发现了几只骨笛吧?其实贾湖的发现还很多,样样都很厉害,我就来带大家看一看。
我们想象中,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应该都还在打猎摘果子,但实际上,贾湖人就已经在进行水稻的培植,过上定居的农耕生活了。这是贾湖发掘出来的稻谷。
有了稳定的谷物收成,谷物又有剩余要怎么办呢?贾湖人很懂得享受,考古工作者通过分析贾湖陶器的内壁附着物,发现贾湖人居然会使用大米、蜂蜜、葡萄和山楂来酿酒(听起来很好喝的样子),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据说现代商店已经将此配方复制成功,有想要尝尝新石器的酒味的小伙伴可以上淘宝搜索“贾湖酒”。
另外,在贾湖遗址,考古学家发现有很多狗的骨骼被埋在人的居住区和墓穴附近,这说明,贾湖人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养狗了。。。。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养狗的文明。除此之外,贾湖人还养猪,养鱼。。。。
有了稳定的物质生活,贾湖人对精神世界也是十分重视的,这里出土了很多用来占卜的乌龟壳,值得注意的是,下面这个龟壳上还刻着一个像眼睛一样的符号。
这不是贾湖发现的唯一的类文字刻符,还有下面这样的:
这些究竟是早期的文字,还是单纯的刻符呢?因为数量比较少,目前还不能认定其为文字,但是它们中间的有一些和后来的甲骨文是有近似的,比如说上面那个龟壳上的“目”形符号。
下面的是贾湖人的生产工具,从左到右依次是骨镖,骨针,纺轮和石磨。贾湖人就是用这些东西来打猎,纺织以及进行谷物加工的。
最后,也是最令人惊诧的发现,则是贾湖人本身。。。。事实上当考古学家第一次挖开贾湖人的墓穴的时候就惊呆了,因为这帮8000年前的古人,实在是长得太高了!而更令人惊讶的是,通过对贾湖人头骨的分析,发现他们和现代中原人还就是一个人种!我很伤心,作为一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80后,我还没长到贾湖人女性的平均身高。。。。
主要的内容就差不多是这些,要看具体细节还是请小伙伴自行搜索纪录片“贾湖大发现”。不过,有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这帮身材高大,又拥有极高文明技术科学水平的贾湖人部落,如果和同时代其他部落相遇,明显应该是碾压的节奏吧?但是从贾湖遗址来看,他们的部落并没有繁衍得很大,一共就只有一百来号人。。。这又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后裔,又去了哪里了呢?
第三件宝藏: 云纹铜禁
铜禁修复
河南博物院的第三件宝藏,是出土于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的云纹铜禁,这是一件非常有名的国宝级文物,其精美程度让人叹为观止,第一眼就能抓住人眼球。但是铜禁能以现在的面目现身,全靠文物修复技师们艰苦的工作来进行还原。我本来以为铜禁的今生守护人就是节目中提到的那对修复师父子,然而却并不是。。。不过也没有关系,我来把这个铜禁修复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1981年,河南博物院接到云纹铜禁修复任务的,是当时已经退休又返聘的高级文物修复技师王长青。他和他儿子——当时20多岁的新进修复师王琛一起开始了修复工作。准备工作一切就绪,父子俩终于看到了待修复的云纹铜禁碎片,的确是碎片,而且还是被一个麻袋装过来的。。。。
出土时的云纹铜禁碎片说实话,我觉得修复师的心态真的特别好。看到这一堆碎片,如果是我的话估计立马就疯了,但是王长青却告诉儿子,碎了也好啊,这样可以把铜禁内部的结构看清楚。铜禁的结构那是相当复杂,请看下图的铜禁横截面,一共有五层铜梗共同支撑起了禁体。所以修复的第一步,是要把断了的铜梗按照正确的对应关系,全部重新对接起来。
禁体拼接好了,下一步就是需要把禁体四周附着的兽体和云纹都恢复回去,这是更加有难度的操作——要知道,拼出土文物可不是拼乐高,拼乐高片数再多,零件总是管够的;而出土文物的附件,那可不一定管够。。。。有的表面花纹被铜锈腐蚀掉了,那么就需要小心翼翼地除锈,有的根本就残缺不全了无法拼接,甚至整个都不存在了,那就需要修复师变身2500年前的青铜铸造师,重新铸一个一模一样的出来。。。
30年前进行云纹铜禁修复的王长青王琛父子俩父子两就这样对着个残破的铜禁整整修复了三年,连午饭都在修复室吃,才终于将云纹铜禁修复到了现在的样子,成为河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今,当时的小年轻王琛已经在河南博物院担任修复技师37年了,从2013年开始,他也开始正式带徒弟,将这门修复手艺传下去。
这就是整个的铜禁修复的故事,虽然它有点平淡,不符合我文章“钩奇猎异”的画风,但是我觉得还是应该写下来,毕竟没有这些甘于平凡,具有工匠精神的修复师们,我们也就看不到这样璀璨夺目的国家宝藏了,所以还是利用我微薄的篇幅,为他们大大的点一个赞吧!
屈原、芈月和子庚
云纹铜禁的主人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令尹子庚,他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儿子。而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先秦时代的楚国,最熟悉的人物莫过于屈原和芈月。那么问题来了:子庚是楚庄王的儿子,芈月是楚威王的女儿,而屈原,如果你稍稍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他祖先是楚国早期国君楚武王的儿子,说来说去这三都是一家人嘛!为什么他们的名字完全不像一家人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就要扯到咱们中国人传统的称谓体系了。现代中国人只有两个正式的称谓元素:姓+名,比如说某个小伙伴王小明,姓“王”名“小明”,老师叫他王小明,同事也叫他王小明,打官司上红榜考认证都叫王小明;而古代中国人就要复杂一点,他们有“姓”+“名”+“字”,比如说,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史书上称“诸葛亮”,他自称“亮”,但是身边人例如刘备,鲁肃都会叫他“孔明”,王司徒要跟他阵前饶舌,叫他“诸葛孔明”——这些都很好理解。
然而对于先秦人,他们的称谓体系就真正复杂了:“姓”+“氏”+“名”+“字”,“名”和“字”的意义和后世一样,关键就是这个“姓”和“氏”又是什么鬼?说难倒也不难,咱们中华民族最早在黄河流域那么一小块发源的时候,总共也就那么几个部落,所以,每个部落都有他们自己的标记:“姓”,由于那时候还是母系氏族的年代,所以中国人最古老的几个大姓都是女字旁:“姜”“姚”“姬”。。。但是后来人口繁衍,老地方住不下了,部落中的一些人只能迁徙别处,几百年下来风俗什么的都不一样了,但是因为都起源于同姓部族,你也“姬”我也“姬”,岂不是不利于区别?聪明的老祖先想了个办法,在“姓”之后加了个“氏”来区别各个迁徙的部落分支: 搬走去了高地的就叫做“姬”姓“高阳”氏,搬去随着车轱辘四处流浪的就叫做“姬”姓“轩辕”氏,看!这样一来就都清楚了!于是在“姓”“氏”合流的秦汉时代之前,全体中国人都要遵循这个命名规则来称呼。
虽然道理很容易讲清楚,但是因为称谓元素比较多,所以先秦人的称呼也还是挺麻烦的,而且他们还男女有别:男称姓,女称氏。一般来说男人的通行称呼是“氏”+“名,或者“氏”+“字”,但是也有一些非典型操作,什么“字”+“名”(秦国大将孟明/视),“敬称”+“名”(还没当国君的齐桓公公子/小白),或者干脆就是“字”(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贡);女人的称呼倒真是要简单很多,“排行”+“姓”或者“老公的谥号”+“姓”(齐国的绝世美艳姐妹花文/姜,宣/姜;以及秦国的改嫁王女孟/赢,怀/赢),——从这里也能看出那年头女性地位实在不高,除了婚配生娃就没有什么人生意义了。。。
现在我们可以来看看标题三人的称谓了。屈原是楚国王室后裔,和楚王拥有同样的“姓”——“芈”,但是因为先祖被分封到“屈”这个地方,所以他的“氏”是“屈”,加上他名“平”,字“原”,所以他可以叫做“屈原”,也可以叫做“屈平”,但是他不能叫做“芈原”!人家又不是女孩子啦!
至于“子庚”,这是非典型称谓,因为他的字就是“子庚”。另外他的墓室中青铜器中铭文为“王子午”,这是另一种非典型称谓,来跟我念:“王子——午”,也就是说他是楚国王子,名字叫做“午”。如果要典型称谓,根据楚国王室姓“芈”,氏“熊”的原则,他还可以叫做“熊午”。
而“芈月”,就比较扭曲了。虽说女子称“姓”,但是看看上面文姜怀赢的例子,王女的“姓”都是在后面的嘛!所以“芈月”这个称谓在历史上是不会存在的,如果一定要命名还是王女的她,应该叫做“少芈”或者“季芈”,也就是国君的小女儿的意思,请看下图的正确称谓示范:
这是一件楚国青铜器上的铭文,红圈内的字就是楚国王室的姓“芈”,而这件青铜器是一位叫做“季汤芈”的楚国公主出嫁曾国时夫家所做的礼器,“季”是公主的排行,“汤”是公主的闺名,话说这个公主的身份和我们所知道的“芈月”很相似哦!========我是彩蛋的分割线===========
前面在写第一节:安阳殷墟的时候我就说过,今天的彩蛋是关于咱们中国比安阳年代更早的古都,那么请小伙伴们猜一猜,这个比安阳更早期,商代中期的都城在哪里呢?提示一下,这是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大城市哦!
看到图片上的字样了吗?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这段比安阳年代还早的商代古都的城墙,居然3000多年来就一直安安静静地呆在郑州管城区的土层底下。。。也正是因为商城遗址的发现,郑州从人民群众心目中由铁路枢纽发展出来的城市,一跃加入了中国八大古都的行列。
据发掘,郑州商城的城墙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外墙差不多大,有着完整的城市规划:宫殿区,祭祀区,王陵,生活区,作坊区。但是相比安阳殷墟,它吃亏就吃亏在出土的文物不够多不够重量级,尤其是甲骨文几乎没有,也就无法和历史文献进行对照。所以它仅仅是通过年代测定被认为是早于安阳的商代都城,却无法被认定是商代的哪座都城。
那么郑州商城之前,还有没有更古老的古都呢?当然有!下面图片是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有段时间,二里头着实热火过一阵。因为它出土的王城遗址范围大,发掘文物级别高,同时地理位置又和史书中夏王朝的都城相合,所以媒体很是用“夏墟”的名目,狠狠炒作了一番。其实二里头也没有决定性的,来作为与文献记录相对照的证据。它是晚期夏都,还是早期商都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但是按照主持二里头考古发掘的许宏先生的说法,二里头真正的意义是这个古都布局非常严谨宏大,是我们的中国从分散的众多“城邦”,向一个可以被称为中心王权的“国家”发展的标志。
二里头出土的国宝:绿松石龙,这被认为是王权的代表那么二里头之前,还有没有更早的古都呢?还有!下面的图片是河南登封的王城岗。
这个遗址范围不大,辐射的区域也比二里头小很多,但是它的碳14检测结果和地理位置和夏朝早期相合,而且王城岗附近发现了古“平阳”城的遗址,所以有些学者将它认为是史书中所说的“禹都平阳”中的大禹的都城。当然这个争议就更大了,另外的一些学者认为这只是“中国”形成之前的某个独立发展的“部落”的中心区域而已。具体学术文章太复杂,我就不研究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行搜索许宏的《何以中国》阅读。
关于中国最早的古都的彩蛋就放送到这里。我回头看了一眼文章,真不愧是大河南,这一章严重超过了预计的字数。。。。那么就到这里吧!我回血要紧,因为下一篇又是个大boss!敬请期待:陕西历史博物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