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爱打人的小孩子,大人往往称他们为“熊孩子”。但熊孩子也不仅限于喜欢打架斗殴,也包括其他令人吐槽无力的各种“无恶不作”。为什么就是有一些小孩子喜欢打人呢?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成年人的回答都是:这孩子一定是家教不好。但是家教不好肯定不是唯一的原因。我根据读过的一些书和平时里的观察,总结出以下五个原因。
原因之一,他们通过“打人”这一行为试图获得更多的感觉刺激。
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Raising a Sensory Smart Child《养育敏感宝宝》的书,作者是美国的一位职能理疗师,她全面分析了感统失调的孩子的各种症状,其中之一就是爱打人。
感统失调是一种感觉加工障碍,有这种障碍的孩子不能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运动感或体感来正常地接收外界的信息,他们可能要么感觉过钝,要么感觉敏感,从而导致对事情的理解跟其他孩子不一样,进而做出不合时宜的行为。比如,触觉过钝的孩子在感觉探索时为了与他人发生更多的躯体接触,会以咬人或打人的方式去碰触别人的孩子,给人造成不友好的印象,但这并不是他们主观上想与对方交恶。
原因之二,他们陷入了被动性攻击的恶性循环。
《宝宝也是哲学家》的作者高普尼克认为,幼儿大部分的攻击行为都属于“被动性攻击”,即,认为别人对自己产生了威胁,所以表现出愤怒或攻击性行为。事实上,攻击型的孩子能够很快地感知他人的愤怒。假如在拥挤的操场上,一个孩子撞了另一个孩子一下,普通孩子都会认为这只是意外而已。但是,被动攻击型的孩子就会认为别人是故意撞自己的。这类孩子想当然地认为别人是愤怒的,对自己有威胁,所以,他们会回以愤怒和威胁,在他们看来,自己并不是坏孩子,只是奋起反抗其他坏孩子而已。
畅销欧美50年的教养书Magic Years《魔法岁月》里也提到,很小的孩子内心就有幻想的恐惧,比如觉得自己的床底下藏着一只大老虎。如果他的恐惧没有通过某种方式得到排解,那么他就会时刻保持提防和准备反击,这种攻击性是他用来克服自身恐惧的方法。
原因之三,家教很有问题。
这里要分成两种情况来看。第一种是家长主动教孩子使用暴力,希望他一旦遇到威胁,会马上伸出拳头自卫;第二种是,家长自己的行为或者孩子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的暴力因素,给了孩子太多模仿的机会。
主动教孩子用拳头的家长不在少数。孩子只要学会主动出击,他们就会在首次尝到甜头后反复使用这一招,直到他们终于遇到一个“强中手”。这个过程很随机,得看孩子的体型、身高等外在的优势能带给他多少自信以及他尝到过多少次甜头。
有些家长从来没有教过孩子去打人或骂人,但孩子就是很擅长这一套,这也许应该从家长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寻找原因。看有打斗场面的电影不避讳孩子,孩子就可能照着镜头来学;在丈夫动不动就对妻子使用暴力的家庭,孩子将来为人父亲也有相当大的可能性会打妻子;经常受到父母巴掌伺候的孩子也有可能学着父母对自己的样子对待家庭以外的朋友。
在不满1岁的婴儿刚刚懂得伸手就能拍到家长的脸,并且越拍越好玩时,家长以为小孩子拍拍打打没事的,没有及时阻止他的这种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以“抓别人、打别人”当成他习惯的交往方式。这也是一种溺爱或娇纵。
原因之四,通过“打人”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孩子能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前,他们有时候也会在情急之下用行为来表达他们内心某种的强烈态度。就像大人气急败坏时也不想解释什么,直接在孩子的屁股上拍几巴掌一样。孩子不喜欢某个人,他就打对方一下。他很想要小朋友手中的东西,就直接从那个小朋友手里抢过来,别人不给,他就推搡别人。也许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想要别的小朋友的东西,可以跟小朋友商量下,或者用自己的东西跟对方交换。
原因之五,攻击性是生物界的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
奥地利心理学家康拉德·洛伦兹写过一本名为《攻击与人性》的书。他认为攻击性是动物的本能,同时也是人的本能。在我看来,人类是生物的一种,但是其智慧远远高于其他生物,人类通过漫漫岁月总结出来的行为规范和文化礼仪不断地约束自己的本能,也比动物更有道理感。
但是,人类对其生物性的自控与道理感并非生来就有,而是通过后天的受教育过程才渐渐习得。孩子越小,他的生物性就越明显,一些爱打人的男孩子尤其如此,他们很早就自发地懂得“拳头”的力量。但是随着成长,身高与体重上的优势会逐渐没落,家庭背景、学业成绩、人格气质等因素会成为自信心的主要来源,这时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身体上的攻击性就会自然消失,进而由软实力的竞争所代替。
总结下:
有些孩子的暴力倾向也就是一阵子,过去自然就好了,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如果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孩子的暴力倾向有增无减,那就应该好好找原因,到底孩子为什么总是用“打人”的方式对待他人。但前提是,不要一味指责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