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
欢迎来到初晓的教育专栏——家庭教育每日一讲,我是Colin老师。不知从何时起,有了“熊孩子”这一称呼,上网搜了一下词语的解释:它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无法无天等。熊孩子不定期的给父母、老师、同学送“惊喜”,让人颇感困扰。
今天,我就“熊孩子打人要惩罚吗”这一观点展开话题。
1
在美国的一所幼儿园,有一位让老师们都很头疼的男孩,他经常去打其他孩子,老师们用了包括惩罚在内的各种教育方式,都没有解决问题。
幼儿园的顾问老师却只做了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让这个孩子的行为得到改善。这位顾问老师发现,当男孩有打人的迹象时,其他老师没有提前去预防,而是在事后去制止和批评惩罚。
因此,当男孩再一次想打人时,顾问老师走过去握住男孩的手,温和的告诉他,不能打人。刚开始男孩以为老师会打他,因为他在家里经常被大人打。但没想到,老师只是安静的陪着他、握着他的手。男孩头一次哭着说出了自己在学校不被人喜欢的感受。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对待有攻击性的孩子,我们可以提前预防,在他有打人的现象时,进行温和而坚定的制止,而不是事后惩罚。
2
那有没有更有效的预防方法呢?
我们先来看看孩子打人的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孩子心里积压了太多的情绪。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情绪气球,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这个气球就会变得大一点。如果一个孩子的生活中总是遭受挫折、缺少朋友,那他的情绪气球就会越变越大。那个时候,遇到任何不顺利的事情,都会引爆这个气球,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打人,或者没来由的情绪崩溃。
另一个原因,是孩子内心太缺少安全感了。同样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杯子,我把它叫做“能量之杯”,里面装的是安全感、信任、爱、快乐这些积极正面的能量。
如果一个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与关心,那他的杯子是空的,就会表现出忍受不了困难、不愿意尝试、容易被激怒等行为。
3
我们在网络上经常看到熊孩子的各种行为,比如:虐待家里的宠物、在别人家乱翻乱动、在学校欺负弱小的同学等等。
其实,并不是这些孩子不懂得规则,只是他们内心的杯子空了、情绪气球太满了。
说回我们今天的主题,父母怎么预防孩子打人呢?其实很简答,就两条:多陪陪孩子,蓄满他们内心装着安全感与快乐的杯子。多创造孩子表达情绪的机会,让他们的情绪气球不至于爆炸。
平时可能你也听过要多陪孩子和倾听孩子,我希望听完今天这一讲,能够让你意识到这陪伴与倾听的重要性。
这里是初晓的教育专栏《家庭教育每日一讲》,希望今天的内容对你有所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