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最近一周来来回回想过许多关键字,想提取一个出来作为这次随笔的关键词。我有想到过冥想、做梦、认知……最后,我决定想表达一些关于“死亡”的看法,因为一种强烈的对该话题的表达欲打消我其他方面的顾虑。
一来是受新冠病情的影响,让我频繁想到“死亡”这个词;另一方面,是我觉得人们在大多数时候不知是出于避讳还是固有认知,大家都不爱提及这个名词,甚至是谈此色变。出于两点,就有了我写这篇推文的冲动。
在死亡面前,人仿佛一直是被动选择的。
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写到“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背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
只是在死亡面前,人类的反抗力显得苍白弱小。但这并不是悲观的说法,唯有承认,方能面对。
我从小亲身陆陆续续地历经了许多亲人的离开。上小学那会儿,奶奶因病去世。那时候对生死概念只是停留在对于生命体的认知上,并没有过多的情感体验,更不用说所谓的生死观思考了。大人们也避讳谈及此事,他们只会告诉我“奶奶去另一个地方了,很久才会回来。”之类的话。那时候还小,转眼间就忘记了这事。
直到后来,15岁的时候再次经历至亲离开的打击,让我开始思考生与死的关系,也渐渐明白死亡原来并不是一个需要逃避的话题。人的生死是一个生命体的轮回,万物有始有终。只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倾慕于新生的初始,往往自动性忽略需要给生命留下的尾。
2005年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在讲述自身的三个故事中,提到关于死亡的描述。“记住你会很快死去。几乎所有的东西——所有外界的期望、所有的自尊、所有对尴尬和失败的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消失殆尽,剩下的才是真正重要的。这是让你患得患失、瞻前顾后的利器。你本来就一无所有,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追逐心中的梦。”
比起死亡,其实我们更害怕失去。死亡本身也是一种失去。我们担心自己的肉体与灵魂不再存在与这个世界,我们无法再有与所爱之人共同生活的经历了。倘若人能快乐地归去,在死亡这件事上选择自洽,死亡就不能杀人,反而是人杀掉了死亡。我们无法左右生死,却拥有自我掌舵人生这艘船的权利。
或许,在阐述面对死亡这个话题的背后,实质是我们如何懂得敬畏生命。倘若没有死亡这么沉重的话题,或许我们并不会那么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因为我们终须面对死亡,所以人们多数时候会给它附上一些并不属于它的意义,以便能将自己的情感与死亡这个名词好好地连接,以此获得自我宽慰,能让自己坦然一些。
想起一部关于死亡话题的BBC纪录片《How to Die:Simon’s Choice》里的一句话
“There’s a time to live and a time to die.”
我们不必带着任何有色眼镜看待死亡,它只是人生这条线段中的后一个端点。一个比前一个端点要晚一点才能画到的圆点。
人一生的终极目的,不就是成就自己,成就着生,也应成就了死。
本来想,这个话题或许不会引起太多的共鸣。毕竟不太愿意去接受有些沉重的话题。这是我之前的顾虑。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乐呵点。
哦对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零度可乐加颗糖”,里面后续会有我和我的伙伴们的推文。希望大家喜欢:)
网友评论